题图 / 靴扣 公元25年-50年
金、绿松石、玛瑙 直径5.5cm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 藏
从2006年开始,为了阿富汗的珍宝免于战火的纷扰,阿富汗学者们带着宝物们“出逃”,开始了十几年的在外漂泊之旅。
2016年该展览登录亚洲,辗转日本、韩国,2017年3月份进入中国,各个博物馆鼎力相助,接纳这批文物,接连在故宫博物院、
敦煌博物院、成都博物馆、郑州博物馆、南山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南京博物院、香港历史博物馆展出。
与其说这批珍宝是在世界巡展,其实它们是一直在外流浪。
流浪15年——阿富汗珍宝的巡回保护展
长年战乱中,阿富汗境内众多历史古迹、文明瑰宝毁于一旦,包括2001年遭塔利班炸毁的巴米扬大佛。而阿富汗国家博物馆
在战火中也遭到严重破坏。为保护文化遗产,博物馆职员拼尽全力,将大批珍贵文物多次藏匿、转移。2005年,这批珍宝由
阿富汗运往法国,2006年开始全球巡展。在与中国公众见面前,它们已经辗转法国、意大利、荷兰、加拿大、德国、日本、
韩国等国的20多家博物馆,以巡展的形式加以保护。
北京故宫博物院
2017年3月,这批来自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珍宝首次亮相中国,最早在故宫博物院展出,展览主题为“浴火重光”,突出这批文物经过战火洗礼,
经过很多考古、文博工作者精心的保护才能够面世,强调展览来之不易。2017年6月,在故宫博物院的展览结束后,这批珍宝按原计划将赴美国展
出,却传来美方取消展览的消息。如果不能及时为这批国宝找到下一个落脚点,它们可能不得不返回局势尚不稳定的故土,面临各种不测。关键时
刻,中国伸出了援手,这场国际接力变成了国内接力。
敦煌研究院
成都博物馆
郑州博物馆
深圳南山博物馆
湖南博物馆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

香港历史博物馆
2020年2月10日,最后一站香港巡回展“尘封璀璨——阿富汗古文物展”在香港历史博物馆落下帷幕(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香港历史博物馆于1月底
关闭,阿富汗珍宝展最后一站也提前结束)。至此,历时15年、巡展全球29家知名博物馆、450多万人次参观、享有极高声誉的国际化文物大展完成
了世界巡回的旅程。2020年4月,阿富汗官方宣布,黄金文物展览已经安全抵达喀布尔,同时完成清点交接手续后,部分文物将会继续在喀布尔
国家博物馆展览。
不敢回的家——阿富汗国家博物馆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始建于1919年,并于1924年正式开放。这里主要收藏阿富汗各地出土的史前遗物和受希腊文明影响的贵霜王国时代的
佛像、印度教神像、伊斯兰时代文物、各历史时期的钱币和民俗文物等,藏品种类非常丰富,总数约10万组以上,是阿富汗最大的博物馆。
2001年3月,世界最高佛像巴米扬大佛遭到塔利班轰炸,曾震惊了全世界。然而,鲜为人知的是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当年遭到的破坏。
一位叫阿斯夫的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工作人员回忆说:“有几周时间,他们不停地来,不停地破坏在展的和在仓库中的雕像,其中包括许多佛像。”
作为曾经的佛国重地,阿富汗遗留了众多佛教遗迹,其中一些寺院从佛陀在世年代已经开始建造。除了举世闻名的巴米扬大佛所在的巴米扬
石窟,哈达佛寺遗址、艾纳克遗址等都是阿富汗重要的古佛寺遗址所在,出土大量精美的佛教艺术品。在唐代,中国著名僧人玄奘从长安到
印度求法,他在《大唐西域记》就明确记录途经巴米扬和哈达地区,感叹道巴米扬大佛是:“金色的、耀眼的”。
巴米扬大佛被毁前后对比
2001年
2月27日:阿富汗塔利班掀起“毁佛像运动”。
3月2日:塔利班无视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摧毁境内千年佛像的头部和腿部。
3月3日:塔利班官员声称,阿富汗境内2/3的佛像已经被毁,余下将在两天内毁灭。
3月4日:塔利班外长声称,毁佛是“内政”,巴米扬大佛无论如何要被毁掉。同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使前往阿富汗营救佛像。
3月5日:塔利班领导人奥马尔声称,摧毁佛像是阿富汗国家的“光荣”。
3月6日:塔利班声称,国际舆论改变不了佛像被毁的最终命运。同日,塔利班官员透露,巴米扬大佛的1/4已经被毁。
3月9日:古尔邦节结束,塔利班毁佛暴行再度开锣。
3月12日:塔利班外长告诉安南,举世闻名的巴米扬大佛已灰飞烟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员确认阿富汗的佛像已被摧毁。
2015年6月,来自中国的张昕宇和梁红夫妇(侣行)及其团队,利用先进的建筑投影技术,成功对53米高的大佛进行了光影还原。
事后,中国团队将价值10万美元的整套光影设备赠送给了当地政府,条件就是要他们每年都把大佛影像呈现给当地民众。
2015年6月7日,巴米扬大佛通过光影技术重现
多年来,博物馆一直面临阿富汗政权争夺和交替所带来的威胁、掠夺和毁坏。1979年苏联入侵期间,博物馆藏起了1世纪的黄金珠宝、武器和钱币。
1989年苏联撤军之后,博物馆又陷入了1990年代上半叶“圣战者联盟”所带来的交火之中。1993年,一枚火箭击中了博物馆的屋顶,毁掉了一幅
4世纪的画作,许多古代陶器和青铜器也化为一堆瓦砾。1997年,第二枚火箭命中了博物馆。到了1990年代末,博物馆百分之七十的藏品要么被掠走
,要么被毁。
1995年,这片区域已全面断电断水快两年了,可就在同时,大批博物馆专家还在里面工作,甚至是更拼命地工作。
为此,联合国人类居住中心给他们搭了几个钢架,以防止建筑物的全面坍塌。
爆炸后的博物馆内部
1994年,趁着暂时停火,尽管没有报酬,博物馆员工还是回到已关闭的博物馆,借助煤油灯的照明,用卡车将500多箱的数千件文物秘密运送到喀布尔
酒店保管起来。1996年,塔利班夺权之后,战斗有所停止,但塔利班后来毁掉了被他们认为是反伊斯兰的东西,尤其是佛像及相关文物。落入敌手的文
物共计2000件左右,结局就是被砸毁。每一次大规模的破坏行动都会公之于众,阿富汗博物馆人的心被一次次绞动着,看着珍贵历史文物被摧毁,他们
的愤怒和失落可想而知。和文物数量同时锐减的,还有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数量。在2000年前后,只剩20人还能为文物事业服务。并且他们的工资低得可
怜,馆长每月收入甚至不足36块人民币,白天还需靠卖菜或给人开车维生。可就算如此,他们也甘愿冒着生命危险为这些文物服务到底。2001年3月,
塔利班炸毁有3000年历史的,世界最高佛像巴米扬大佛,震惊了全世界。在2001年2月,武装人员进入博物馆保险库,并用斧头和锤子砸毁任何带有人
体和动物形象的文物。几次之后,几千件无价之宝被毁,其中历史最久的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
镌刻在阿富汗国家博物馆门前的标语“文化在,则国家存”
2003年,阿富汗国内局势日趋稳定,经过修缮的博物馆获得重生。2019年,阿富汗国家博物馆迎来建馆100周年,
正如博物馆前镌刻着的那句话,“A NATION STAYS ALIVE WHEN ITS CULTURE STAYS ALIVE”。
这句话背后有着一种悲壮和酸楚的情愫,但也的确道出了阿富汗这个国家和人民的坚韧和顽强的生命力。
《器服物佩好无疆》展览前言
文/谈晟广
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简称阿富汗,是位于亚洲中南部的内陆国家,国土面积647,500平方公里,首都为喀布尔市,总人口约3,680万
(IMF,2017年),民族众多。
阿富汗地理位置
帕米尔高原风光
阿富汗被东方的帕米尔高原、南方的南亚次大陆、西方的伊朗高原和北方的中亚草原地带所包围,处于欧亚大陆中特殊的心脏地带,自古即是多种文化
和文明交汇的中心,有“文明的十字路口”之称。阿富汗的历史跨越了5000年,不仅有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文明,还通过青金石贸易,与最早的两河流
域文明、古埃及文明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王冠 蒂拉丘地6号墓
公元25年-50年 金、仿制绿松石 45.0 × 13.0cm
长袍颈饰 蒂拉丘地5号墓
公元25年-50年 金、绿松石、石榴石、黄铁矿 长29.1cm
公元前327-前326年,征服了整个波斯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年-前323年)进入阿富汗,使这里开始成为希腊化的土地。公元前323年,
亚历山大在巴比伦去世后,其政治遗产被其继业者们瓜分,公元前305年,巴比伦总督塞琉古一世建立塞琉古王朝(公元前312年-前64年),领土
东起阿富汗和印度河西部。约公元前320年至公元前185年,阿富汗南部是印度孔雀王朝的领地。
巴克特里亚式阿芙洛狄忒像 蒂拉丘地6号墓
公元25年-50年 金、绿松石 5.0 × 2.6cm
狄奥尼索斯与阿里阿德涅扣饰 蒂拉丘地6号墓
公元25年-50年 金、绿松石 6.5 × 7.0cm
在以伊朗高原为中心的帕提亚王朝(中国史籍称安息,公元前247年-公元224年)崛起之后,约公元前200年,希腊人后裔在阿富汗建立了巴克特里亚
王国,直至约公元前2世纪中期被游牧的塞克(塞种)人所取代,随后又被另一支游牧的月氏人所占,希腊人的统治中心则移至今巴基斯坦西北部的犍陀
罗地区。1世纪中期,月氏五部之一的贵霜统一诸部,扩张为强大的贵霜王朝(公元55年-425年),后渐衰,分裂为若干小国,5世纪上半叶被从北方
袭来的“被视为非人类”的嚈哒人(白匈奴)所灭。约565年,嚈哒政权又被萨珊王朝(公元224年-651年)和突厥的联军所击败后,阿富汗隶属于萨珊。
腰带 蒂拉丘地4号墓
公元25年-50年 金 97.5 × 2.0cm
靴扣 蒂拉丘地4号墓
公元25年-50年 金、绿松石、玛瑙 直径5.5cm
7世纪中期开始,随着阿拉伯人的入侵,伊斯兰教在阿富汗崛起,尽管此后政权更迭频繁,但阿富汗隶属于伊斯兰教世界的属性几乎没有改变过,
且一直延续至今。1919年,现代阿富汗独立于英国的殖民统治,1973年以前是相对稳定的时期,其后便陷入了长时间的混乱,整个国家被各种
政变、革命、被侵略、抗战和内战所充斥。1979-1989年苏联入侵和1996-2001年的“塔利班”政权使人民长期生活在压抑和恐怖之中。这期间,
不仅国家发展几乎陷入停滞,而且历史文化遗产也遭受了严重的摧残,如闻名于世的巴米扬石窟佛像被“塔利班”组织炸毁,阿富汗国家博物馆也
被多次劫掠,馆藏的10万件物品中损失了70%。2001年,“塔利班”政权被推翻,2004年,建立民选政权至今,国家逐渐恢复生机,并孕育未来的希望。
公羊 蒂拉丘地4号墓
公元25年-50年 金 5.2 × 4.0cm
短剑鞘饰 蒂拉丘地4号墓
公元25年-50年 金、绿松石 23.5 × 9cm
本次展出的230余件(套)阿富汗珍宝,按四个出土地点,即法罗尔丘地、阿伊哈努姆古城遗址、蒂拉丘地和贝格拉姆古城遗址划分单元,
分别展示了青铜时代、希腊化时期、月氏人入侵至贵霜王朝建立之前、贵霜王朝四个历史时期的珍贵文化遗产,是古代多文明互融交汇的见证。
它们均出土于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以前,战争期间因藏于喀布尔中央银行大楼下的秘密金库中而得以幸存,并于2003年重现天日。
女神雕像 贝格拉姆第10室
公元1世纪 象牙 高45.6cm
门下女子饰板 贝格拉姆第13室
公元1世纪 象牙 15.8 × 16.1cm
狮鹰支架 贝格拉姆第13室
公元1世纪 象牙 高30cm
第一单元 法罗尔丘地
法罗尔丘地的黄金器具,隶属于中亚地区青铜时代的阿姆河文明(公元前2200年-前1900年,又作巴克特里亚-马尔吉亚纳考古共同体),考古发现
的证据显示,该文明与其西部的伊朗高原的早期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以及其南部的印度流域文明有着密切的关联——这说明了阿富汗在人类早期
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就是多文化交汇之地。
公牛纹碗残件 法罗尔丘地
公元前2200年-前1900年 金 高14.9cm
第二单元 阿伊哈努姆
阿伊哈努姆,当是塞琉古王朝的第二位君主安条克一世(公元前281年-前261年在位)约于公元前280年开始大规模营建的,约公元前145年
因游牧人的入侵而导致该城的毁灭。该城“拥有希腊化城市的所有标志”,如剧场、竞技场、神殿、柱廊庭院等,出土了大量极富希腊化特征
的珍贵文物。阿伊哈努姆遗址的发掘,因前苏联入侵阿富汗而中止,发掘报告至今尚未完全出版。非常不幸的是,战争期间,这里沦落为战场
,如今,地表遗存已几乎消失殆尽。
器皿手柄 阿伊哈努姆,神庙遗址,庭院
约公元前145年 青铜 高12cm 宽13.7cm
半球形日晷 阿伊哈努姆,竞技场
公元前145年以前 白石灰岩 37.3 × 52 × 45cm
科林斯式柱头 阿伊哈努姆
公元前145年以前 石灰岩 高74cm 直径90cm
二神驾车图像饰板 阿伊哈努姆,神庙遗址
公元前3世纪 银质镀金 直径25cm
第三单元 蒂拉丘地
根据中国《史记》《汉书》等古代史籍记载,月氏人原本居住于敦煌和祁连山之间,被匈奴人打败后,便一路向西迁移,经过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
,征服了大夏,在妫水(阿姆河)的北岸设立王庭。通常认为,月氏人征服的“大夏”,就是希腊人后裔建立的巴克特里亚王国。然而,“大夏”一
词得名于说吐火罗语(Tocharian)的游牧族群,他们其中的一支,当是塞克(塞种)人,因受到月氏人的逼迫向南迁移,约在公元前145年灭掉希腊
人的巴克特里亚王国并建立所谓“大夏”。
几年后,约公元前139年-前130年间,同样说吐火罗语的月氏人来到阿富汗北部,灭塞克人的旧“大夏”,建立了新“大夏”——公元前129年,张骞
到访。月氏人又分其国为五部翕侯统治,公元1世纪中期,五翕侯中的贵霜翕侯丘就却(?-约75)“攻灭四翕侯,自立为王国号贵霜”,这就是后来鼎
盛一时的贵霜王朝。蒂拉丘地的黄金宝藏,其时代正是公元1世纪前期,也就是希腊人的巴克特里亚王国灭亡至丘就却统一五部之前——这百年间的早期
阿富汗历史目前尚不清晰。
蒂拉丘地,字面意思是金色的丘地或土墩,直径约100米、标高约3米。1978年,考古队在此地发掘了6座竖穴土坑墓(1男5女),出土了约21,618
件金、银、铜、象牙、宝石等各种材质制作精美的文物。这批数量惊人的宝藏,将多种文化传统和艺术风格融合在一起,表现出了独特的跨文化特征,
是丝绸之路上迄今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墓中出土的安息银币、罗马金币、希腊神灵、中国西汉铜镜与丝绸、叙利亚或埃及的玻璃器、印度象牙雕件
以及草原风格黄金饰品等,也无疑证明了公元前后的阿富汗作为文明十字路口的国际性、创造性和多样性。
三叶形饰片 蒂拉丘地1号墓
公元25年-50年 金、绿松石、硫化矿物
长0.9cm 宽0.9cm
盾形饰牌 蒂拉丘地4号墓
公元25年-50年 金、绿松石 5.1 × 4.3 × 0.7cm
勇士纹扣饰 蒂拉丘地3号墓
公元25年-50年 金 9.0 × 6.3cm
神人驭龙吊坠 蒂拉丘地2号墓
公元25年-50年 金、绿松石、石榴石、青金石、玛瑙、珍珠
长12.5cm 宽6.5cm
第四单元 贝格拉姆
贝格拉姆遗址,一般认为是第四任贵霜王迦腻色迦(公元127年-140年在位)的夏都,正是在这位君主的手中,贵霜王朝达到鼎盛,不仅国土疆域扩张
到最大,更因地处东汉与西方广泛贸易的中心位置而获益颇丰。1937年和1939年的两次考古发掘,在两个房间中发现了约2000件珍贵文物,无可置疑
地再次证明了阿富汗作为东西文明交汇中心的独特历史价值:希腊罗马风格的青铜铸像和石膏浮雕、印度的象牙雕件、叙利亚的玻璃、埃及的银器和石
制器皿等,甚至,还有9件中国汉代的漆器。
男青年胸像石膏圆板 贝格拉姆第13室
公元1世纪 石膏 直径22.3cm
紧那罗水壶 贝格拉姆第13室
公元1世纪 陶 20.2 × 13 × 21.8cm
彩绘高足杯 贝格拉姆第10室
公元1世纪 玻璃 高12.6cm 直径8cm
“文化在,则国家存”
近日,随着阿富汗喀布尔、赫拉特和坎大哈等阿富汗主要城市被塔利班占领,阿富汗数以万计的文物和文化遗产地也成为文化界关注的焦点。
这批文物今后的命运,无疑再次令人心悬。据《纽约时报》报道,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学者通过一名西方官员呼吁提供帮助,由于卫兵已弃守博
物馆,他们担心这个在20世纪90年代被严重洗劫的博物馆会再次于混乱中成为抢砸和偷盗的目标。
阿富汗地理位置
坐落于古代世界十字路口的阿富汗,地跨西亚、南亚和中亚,丝绸之路更将其与周邻国家紧密相连。特殊的地理位置,促成阿富汗的历史
与文化从来都不是孤立发展的。数千年来,希腊文明、草原文明、阿拉伯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以及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宗
教在此碰撞激荡,各路商旅在此中转,催生了灿烂的多元文化,但这里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和痛苦。
近代以来,更是屡次沦为大国博弈的掠夺场,英国、苏联和美国的入侵给阿富汗人民和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至今仍未走出战乱的阴影。
战争、贫穷、难民、爆炸、恐袭,这些词似乎就是今天人们对阿富汗的主要印象。大家似乎已经忘记了两千多年来这里曾经的辉煌文明。
世界上有两个古代文明中心,—个是环地中海沿岸的海洋文明,另—个则是中亚腹地阿富汗为中心的沙漠干地文明。
“文化在,则国家存。”文化是一个国家共同的精神记忆。期待阿富汗早日迎来久违的和平,让这批珍宝在故土传诵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大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