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4
-
09
-
21
责任编辑:
雅然文化
高士在斯中国古代的艺术家们从不会在题材选择上犯难,因为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就是一座取之不竭的宝库,自然的、人文的、实在的、想象的、风雅的、世俗的......它们千差万别,各有一番天地供艺术家挥洒。譬如被视为中华民族图腾和象征的“龙”,对于统治者而言,龙需要表现出的是呼风唤雨、执掌天下的无上威势,但在老百姓眼中,它则更多地被看做威慑邪魔、招福纳祥的祥瑞。左:明太祖坐像中的龙纹右:红木水洗上的螭龙纹龙并非真实存在的动物,而是在古老传说基础上、人为赋予内涵的特殊题材,而我们今天要聊的“高士”,则恰恰相反,是直接取材于现实、以某种特殊群体为蓝本的题材。为何要将“高士”的形象融入造物?他们有何特别之处?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明白,何为高士?“高士”一词最早见于《墨子》中“吾闻为高士於天下者,必为其友之身,若为其身,为其友之亲,若为其亲,然后可以为高士於天下”一句,是能真正能做到兼爱的模范。明 陈洪绶《高士图》 上海博物馆藏但在汉代典籍中,“高士”则被用来称呼能恪守节操的官员和不慕名利的隐士,这一内涵也被后代延用,各种正史杂传都将具备类似特征的人物称作“高士”,此外,或许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士”往往也修习佛、道来提升修养,所以一些佛家与道家的修行者也被称为高士。总而言之,“高士”既要“高”得超脱世俗、保持高洁,又要是具备一定文化修养的“士”,这便使得“高士”与普罗大众区分开来。而要通过静态图像展现高士形象,就要抓住高士区别于其他人群的主要特征,而在遍览各种造物和绘画中的高士形象后,我们可以发现,绝大部分高士形象都是通过行为方式和环境衬托来共同呈现的。清 杜陵石蜡烛红高士人物像 研习社藏品人的行为方式又可大致分为三种:坐、卧、立,除了姿态更为儒雅风流,高士还会行风雅之举,譬如携琴访友、山涧行吟、雅集品古等等。此外,艺术家们还会在为其搭配的器具上下足功夫。清 沉香木雕文人雅集笔海 研习社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