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2 - 10 - 02
责任编辑: 雅然文化
古之书斋,今之书房,一直为尘世中的一块净土,一方容你畅读泼墨的天地,一方容你静心养性的场所,今个便来细细说一说 ~    书斋之确立  书斋,即供古人读书、藏书的空间,“书”字直观表明了书一物在此空间的主导地位,既为有形的实物,又具有无形的精神力量。事实上,书斋的确立也与书存在着莫大的关联。乾隆皇帝书房“三希堂”传统书斋范式于唐朝时期完全确立,主要的助力因素便是书籍的普及。及至唐朝,前朝蔡伦的造纸术几经改良,已发展成熟。且造纸业发达,遍及南北。造纸作坊大多靠山临水,就地取材,有麻、藤、竹等,并利用水力舂碓漂洗纸料。如此一来,造纸成本降低,其产量大大增加,纸得以广泛应用于民间日常生活中。 造纸过程而纸之所以能够较为快速转变为书籍,是因为印刷术的出现。唐朝时期发明了世界最早的印刷术—雕版印刷术,使得书籍的出版不再像以前那般困难。又因当时科举考试成为文人入仕的主要途径书籍便成了文人的不可或缺之物,“需求越大,市场便也越大”,书籍便借此广泛流通。《天香书屋图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造纸术与印刷术,加以科举考试的影响,使得文人接触的书籍愈发多样,藏书自然也越来越多。比如中唐时期的文人柳宗元,仅解释经义的书便可以用“汉牛充栋”来形容,可见其藏书之丰富藏书多了,那藏书的场所—书斋必然也大量普及,就这样,唐代的书斋范式便延续到了宋元明清刘禹锡书房“陋室    书斋之流变  虽说书斋的范式确定于唐朝,然而,前朝中便有出现其雏形,大多认为书斋之萌芽启于先秦私塾。苏州博物馆中的文人书房陈设先秦时期,私塾具有典藏书籍、读书的功能,与书斋功用一致,故而以为先秦私塾与书斋为一体。而当时书籍形态为帛书、简策,成本高昂,故而书籍数量较少,进而也限制了私塾的发展,书斋也随之发展缓慢。《养正图解》中的书房陈设亦有人认为书斋始于东晋,《...
发布时间: 2022 - 09 - 25
责任编辑: 雅然文化
今天,《家具空间》专题将继续为大家呈现家具的空间案例——相逢意气为君饮茶室家具空间案例紫檀镶瘿木透雕卷草纹束腰托泥圈椅成套(两椅一几)清代 红木镶瘿木瓜瓞绵绵六边委角双拼桌清代 铜胎画珐琅花鸟纹茶碗二十世纪 紫檀镶漆地描金浮雕人物故事博古柜(一对)清代 铜胎掐丝珐琅花觚(一对)清代 白芙蓉寿山石山水人物山子摆件(红木座)清代 竹雕仙山人物故事笔筒清代 紫檀嵌玉雕螭龙纹砚屏紫檀夹头榫云纹翘头案清代 英石立峰文房赏石(红木座)清代 红木镶漆地百宝嵌博古图插屏-  END  - 往期精彩 有朋自远方来 | 客厅家具空间案例(一)审容膝之易安 | 书房家具空间案例(二)处处江山待客归 | 客餐厅家具空间案例(三)古人风物两依然 | 会客厅空间案例(四)次第春风到草庐 | 书房空间案例(五)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 茶室空间案例(六)移榻松涛度晚风 | 茶室空间案例(七)高山流水遇知音 | 琴室空间案例(八)虚室有余闲 | 茶室空间案例(九)花倚春风待客归 | 客厅空间案例(十)新酒客来方宴饮 | 茶餐厅空间案例(十一)相逢一醉是前缘 | 会客厅空间案例(十二)碧流深处读书房 | 书房空间案例(十三)书卷多情似故人 | 书房空间案例(十四)一榻琴书春寂寂 | 家具空间案例(十五)容膝易安随处可 | 家具空间案例(十六)好雅者,存古意 | 家具空间案例(十七)书房兀坐万机休 | 家具空间案例(十八)
发布时间: 2022 - 09 - 18
责任编辑: 雅然文化
鬼工逊人力,芥子纳须弥“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清 核雕人物泛舟挂饰 研习社藏品因被选入中学课本,明朝魏学洢的《核舟记》成为了许多人对于中国古代核雕艺术的最初印象—精妙绝伦、巧夺天工。魏学洢在《核舟记》中细致地描写了一件核雕小舟,它长仅八分,高仅二黍,却细节齐备,处处精巧,船上的八字对联字字清晰,三个小人(东坡、佛印、黄鲁直)更是情态各异、惟妙惟肖。清乾隆 陈祖章雕橄榄核舟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中国古代的核雕工艺始于何时?这个问题至今还存有争议。有人举出了《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的片段推断战国时已有了核雕艺术——韩非子在《棘刺雕猴》的故事中提到“燕王好微巧,卫人请以棘刺之端为母猴”,意思就是说有个卫国人自称可以在棘刺尖端雕出母猴来迎合燕王。但读完整个故事,我们可以发现:这个卫国人不过是招摇撞骗,还给燕王设下了半年不能入内功不能饮酒吃肉的禁制来拖延时间骗吃骗喝,也就是说,这种核雕艺术在当时更可能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清 陈子云雕橄榄核花卉扇坠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但另一方面,在陕西岐山的一座西周建筑遗址中,考古学者发现了许多纽扣大小的龟甲上,刻着一些肉眼难以辨明的卜辞,这证明至少在当时已经出现了具有一定水平的微刻艺术。从微刻到微雕的飞跃出现在何时?元代陶宗仪的《辍耕录》中记下了这样一段文字:宋高宗朝,巧匠詹成雕刻精妙,所造鸟笼四面花版,皆于竹片上刻成宫室人物、山水花木禽鸟,其细若缕,而且玲珑活动。求之二百余年,无复此一人。今余所见念珠,雕镂之巧,若更胜于二物也。惜其姓名不可得而知。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宋代已经有了竹片微刻,元代有了雕镂甚巧的念珠,但孤证难成结合现存的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成果,微雕艺术在明代才开始大范围出现。清 核桃刻诗雕人物图...
发布时间: 2022 - 09 - 10
责任编辑:
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宋】苏轼《点绛唇》城市里堆满了摩天大楼,只有抬头望月的时候,那一袭光亮照进心间,才能在车水马龙中感受到一袭古意。月,一个可以凝望古代的现代存在,一个可以融通古今情感的纽带。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今夜,我们一起赏月……时维八月半,是为仲秋,中秋节即此。月影的阴晴圆缺,给了古人无限的思索,望着那上下弦月一点一滴的变化,中国人形成了自己对“月”与“圆”的独特追求。理性的西方人自然不会理解原本只是自然天体的运行,为何会衍生出如此丰富的情感,而感性的中国人却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应当。古雅的明月之诗,隽永的姚黄魏紫,珠联璧合,以诗词赋家具之韵味,以家具品明月之诗兴。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赏意如何?——【唐】白居易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唐】刘禹锡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唐】殷文圭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唐】齐已我醉拍手狂歌,举怀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宋】苏轼明月明月明月。争奈乍圆还缺。恰如年少洞房人,暂欢会、依前离别。——【宋】柳永弦与望,从圆缺。今与昨,何区别。羡夜来手把,桂花堪折。——【宋】辛弃疾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宋】米芾把酒长歌邀月饮,明月正堪为友。月向人圆,月和人醉,月是承平旧。年年赏月,愿人如月长久。——【元】白朴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清】纳兰性德汉家台殿号明光,月满秋高夜未央。——【明】杨慎问明月明年,共谁同看。——【元】李俊明一年十二度团圆,甚恰限、今宵最好。明年应更胜今年,但只恐、朱颜暗老。——【宋】郭应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满堂惟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宋】辛弃疾人间天上,佳期胜赏,今夜中秋。——【宋】赵鼎雅歌妍...
Copyright ©2018 - 2019 江苏雅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