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4 - 10 - 26
责任编辑: 雅然文化
近日,市面上出现了一款“三折叠屏”手机,虽然定价不斐,但一经发布,就遭到疯抢,至今仍是一机难求。在网络平台上,以“三折叠”为核心引发的舆论热点也正如其广告词中所言,它不仅多面,还是一部能让主人“有面儿”的手机。从实用性角度考量,折叠的优点是不言而喻的,它能使产品至少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而这两种状态一大一小,正可精准对应不同的需求。这一设计逻辑,更是贯通于古今中外所有的折叠式器具当中。要追溯折叠设计在中国的根源不是易事,但现今的考古发现至少足够让我们了解折叠设计在家具领域的发展历程。湖北荆门市十里铺镇附近有一座战国晚期的楚墓,其中就有一件完整的折叠床,只需将横枨轻轻提起,就可以把两旁的床枋向中间折叠,缩小四分之三的体积,使大床变成小床,这样不仅能满足主人不同需求,还方便收纳,为居室留出空间。战国晚期 漆木围栏折叠床这件漆床能实现折叠功能全赖于其精妙的结构,当我们从头到尾细致观察、拆解结构时,我们惊讶地发现:此床通身没有一个钉子,构件之间全是用榫卯连接。正是被视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榫卯,让人的智慧得以充分发挥,而这种让世人惊叹的折叠设计其实也不过是其中一例。三折叠手机与漆床的折叠均是通过将大面折成小面的方式完成,而安徽天长县三角圩汉墓出土的折叠小几,则向我们展示了折叠的另一种可能——将立体折成平面。小几两端栅足的中间均有两条横木结构,以横木为轴心,人们可以调整几条腿足的位置,用时拿出闲时则将腿足藏于几面下,大大节省了收纳空间。这种将腿足向内折叠,收纳于面下的设计同样应用于后代的家具中,而且大至行军桌,小到文具桌,凡是需要在野外使用的,都有应用这一思路的经典案例。清 黄花梨镶瘿木卷草纹展腿折叠式平头案 研习社珍藏清乾隆 活腿文具桌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程大昌在《演繁露》中提到的交床(也被认为是胡床)则是用了另一种方式来实现这一思路:交床以木交午为足,是前后皆施横木,平其...
发布时间: 2024 - 09 - 21
责任编辑: 雅然文化
高士在斯中国古代的艺术家们从不会在题材选择上犯难,因为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就是一座取之不竭的宝库,自然的、人文的、实在的、想象的、风雅的、世俗的......它们千差万别,各有一番天地供艺术家挥洒。譬如被视为中华民族图腾和象征的“龙”,对于统治者而言,龙需要表现出的是呼风唤雨、执掌天下的无上威势,但在老百姓眼中,它则更多地被看做威慑邪魔、招福纳祥的祥瑞。左:明太祖坐像中的龙纹右:红木水洗上的螭龙纹龙并非真实存在的动物,而是在古老传说基础上、人为赋予内涵的特殊题材,而我们今天要聊的“高士”,则恰恰相反,是直接取材于现实、以某种特殊群体为蓝本的题材。为何要将“高士”的形象融入造物?他们有何特别之处?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明白,何为高士?“高士”一词最早见于《墨子》中“吾闻为高士於天下者,必为其友之身,若为其身,为其友之亲,若为其亲,然后可以为高士於天下”一句,是能真正能做到兼爱的模范。明 陈洪绶《高士图》 上海博物馆藏但在汉代典籍中,“高士”则被用来称呼能恪守节操的官员和不慕名利的隐士,这一内涵也被后代延用,各种正史杂传都将具备类似特征的人物称作“高士”,此外,或许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士”往往也修习佛、道来提升修养,所以一些佛家与道家的修行者也被称为高士。总而言之,“高士”既要“高”得超脱世俗、保持高洁,又要是具备一定文化修养的“士”,这便使得“高士”与普罗大众区分开来。而要通过静态图像展现高士形象,就要抓住高士区别于其他人群的主要特征,而在遍览各种造物和绘画中的高士形象后,我们可以发现,绝大部分高士形象都是通过行为方式和环境衬托来共同呈现的。清 杜陵石蜡烛红高士人物像 研习社藏品人的行为方式又可大致分为三种:坐、卧、立,除了姿态更为儒雅风流,高士还会行风雅之举,譬如携琴访友、山涧行吟、雅集品古等等。此外,艺术家们还会在为其搭配的器具上下足功夫。清 沉香木雕文人雅集笔海 研习社藏品...
发布时间: 2024 - 08 - 07
责任编辑: 雅然文化
正大讲堂是由雅然文化以及南京正大全新打造的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品牌活动,未来将陆续邀请国内文化艺术届知名作家、学者、教授开讲,打造成为名家云集、精彩纷呈、高含金量的传统文化知名讲堂。同时,我们邀请到了著名雕塑家,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先生为“正大讲堂”题写匾额。吴为山,著名雕塑家,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大学二级教授。与名家对面,与文化同行,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发布时间: 2024 - 07 - 22
责任编辑: 雅然文化
一把龙椅,一朝气象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定国号大明,开启了明朝近三百年的统治。在这近三百年间,以陶瓷、丝织为首的各工艺美术品类不断发展,既有工艺技术上的飞跃进步,亦有美学风格上的拔擢升华,涌现出了许多让后世都为之震撼的惊艳之作。中国古典家具的冠顶明珠——明式家具,也正是在这一期间诞生和成熟,但通览明代历代帝王坐像图,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对于明式家具而言,帝王坐具则像是另一个新世界,其形制、装饰、风格无不“耐人寻味”。明太祖虽然太祖时期宝座的史料稀少,但现今流传的明太祖画像其实数量不少,仅台北故宫博物院就藏有七幅坐像。吴美凤教授还在《明代宫廷家具史》一书中从家具角度详细考辨过“真容”与“疑像,在此我们以公认的“真容”一图为示例。明太祖坐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真容”一图中的坐具被太祖遮挡了绝大部分,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露出的重点部位判断其大概形制。太祖左侧露出了扶手卷曲出头处,右侧的手甚至握住了出头处,可以明显看出扶手造型,且扶手下方与腿足相接,背后露出一角椅披,隆起的部分高度只到背部中心位置。坐具下部可见明显的前后枨,这正是交椅独有的特点,结合上下特点,我们可以推断其坐具为圈背交椅。此外还值得关注的是,太祖坐具通身髹金,且处处可见“金钉”。所配脚踏呈长方样,踏面绑有踏垫,下方带束腰,再接矮三弯腿,腿下又接前后枨,似乎是模仿坐具形制,这种设计比较少见圈背交椅并非明代首创,宋人笔记中就有提到“今之校椅,古之胡床也,自来只有栲栳样,宰执侍从皆用之。”可见其在宋代就已经成为一种权力的象征,元代壁画、明清古画中身居高位者的坐像也常使用这种坐具。明 《出警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建文帝虽为明代第二位皇帝,但其画像下落已成谜,在此不表。明成祖成祖朱棣的坐具不仅与太祖截然不同,在以前的历代帝王坐像图中都几乎不可见,但与宋太祖坐具颇有相似之处:山字形靠背大宝座,靠背与扶手都是框架结构,搭...
Copyright ©2018 - 2019 江苏雅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