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1 - 09 - 29
责任编辑: 雅然文化
| 明清家具研习社 | 君子托物,善养闲身;长物为友,即是修身。    文房清供是文人书斋中一切文化用具及陈设的总称。按照《中国古代文房清供鉴赏》一书中的分类,包括笔用类、墨用类、纸用类、砚用类、辅助类、陈设玩赏类等。具体细分,则包括: 笔筒、笔海、笔架、墨床、笔掭、笔插、笔洗、笔挂、笔船、笔屏、笔帘、镇纸、裁纸刀、墨盒、墨缸、墨屏、水盂、砚屏、砚滴、砚匣、砚床、砚山、臂搁、帖架、书灯、香熏、香炉、古琴、呈盘、拜帖匣、提梁盒、铜镜、鼻烟壶、太湖石、灵璧石等等 而在众多文房清供具之中,以木器之韵味最为隽永独特。无论是纹质瑰丽的天生奇美,还是蟠曲随形的自然神工,都将文人追求朴素之美的精神,表现到极致。古人对木头的内心亲和,又是隐埋于身体血液当中的。木作延续着历代生活起居之根本:从平地而起的房屋,到登堂入室的家具,再到陈玩案头的器具,木作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笔 筒明末,笔筒作为案头文具中最具装饰性的代表,异军突起。文人雅士,无不以获取美器为荣,而且他们已经不满足于使用观赏,纷纷动手自制。这些笔筒巧极匠心,“几成妖物”,令今人叹为观止。   清 黄花梨竹节工笔筒笔筒之外还有笔海,功能形制、工艺材料均与笔筒大同小异,只是大小不同。直径20厘米以下的为笔筒,达到20厘米的称笔海。笔 架 搁笔,又名笔架,架笔之物也,为文房常用器具之一,于书画时在构思或暂息之际藉以置笔,以免毛笔圆转污损他物,明清之时为文人雅士追求悠闲雅趣生活的一种象征。 清 紫檀雕山形笔架墨 床墨床,又称墨架、墨台,中国传统文房用具之一,是专门用来承搁墨锭的小案架。墨磨后湿润,乱放容易玷污他物,故制墨床以搁墨。  清初 紫檀嵌珐琅云头纹...
发布时间: 2021 - 09 - 21
责任编辑: 雅然文化
| 明清家具研习社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   中秋佳节,对于我们而言意味着什么?不长不短的三天假期,甜腻的月饼,还是与家人团圆的喜悦? 对于现代人来说,中秋节不过是聚会、聊天、玩手机,和平日里的小长假并无太大不同。而这个在中国传承了近千年的节日,对古人来说却有着别样的意义。   中秋是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在这个时候正好是中国的秋季,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一直以来都是各个王朝的重中之重。每当秋季,农作物成熟,农民便迎来一年里最欢欣的时刻——秋收,而正巧在秋收时分的中秋节也被重视起来,成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带法定假期的那种重要噢!   古人对于中秋的重视,仅次于春节,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更远胜过年。每逢中秋之夜,仰望天上的月亮,心中顿生无限遐想与相思之情。 古代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晋 王献之 中秋贴初唐,中秋节成为固定节日。作为节假日最多的朝代,根据《唐六典》中的描述,唐代的中秋节有礼节表示,并放假三天。唐朝文人们还为中秋发明了的很多的习俗,像赏月,观灯这些风俗,都是由唐代文人首创,逐渐流传至今。   古人认为万物有灵,与太阳相对的月亮作为传统代表女性的太阴之神则以嫦娥为象征,拜月是恩求嫦娥能给予自己美貌、爱情与家庭幸福。后来,唐代女性的“拜月”风俗逐渐成为中国女性共有的中秋节风俗,希望“貌似嫦娥,圆如洁月”,由此还衍生出“月亮占候”、“摸秋送瓜”等风俗。    中秋节真正开始兴起,还是在宋朝的时候,宋朝国内经济十分发达...
发布时间: 2021 - 09 - 15
责任编辑: 雅然文化
| 明清家具研习社 |明式家具的气质,乃是透过它的技术表层,揭示它的内涵气韵,或言灵魂。这是明式家具之所以居于世界艺术宝库的力量所在。明式家具的文人气质,乃是明式家具的灵魂,是明式家具之所以被称为“明式”,之所以享誉世界,之所以被中外专家倾心、研究,成为独立学科之根本所在。明式家具的文人风格的形成,确有着她独特的社会背景、地域条件,以及一大群文人参与的结果。 这样说并非要否定工匠的智慧,明式家具的成就离不开明代工匠的精湛技艺,明式家具的成就是文人智慧与工匠技艺的结合产物是勿庸置疑的。 但是我们今天研究明式家具的审美价值时,就不能否定其主导因素不是技艺,而是她的风格内涵,内在气韵,或言气质。 明式家具的文人气质,其形成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两个方面。 就社会环境说,明太祖朱元璋结束了元末蒙汉地主武装的混战,于1368年建立了统一的政权。 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解放了元朝手工业奴隶为良民,使他们独立经营,对手工业工匠实行住坐(从民间征集工匠来京为皇家生产,每月服役10天)和轮班(各地工匠每三年来京服役三个月)制,工匠有了一点个人的营业自由。 这对当时的工商业、手工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南都繁会图明中叶以后,手工业、商业极为发达,原有城市更加繁荣,新的城市勃勃兴起,除皇亲贵戚外,城市里的富商巨贾们也争相修建私宅和园林。可想而知,家具业也必应运而起随之兴旺起来。这政治上的稳定和工商业、手工业以及海外贸易的发达,乃为明式家具风格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明文震亨《长物志》我们从现在流传的明代文人书札、文集和诗书、绘画中还可以看出,明代文人热衷于家具的研究和亲自参与家具设计者是大有人在,也是历代所不及的。他们对家具的形制、尺寸、材料、工艺、装饰以及家具的审美标准等等方面都留下了大...
发布时间: 2021 - 09 - 08
责任编辑: 雅然文化
| 明清家具研习社 | 一生作诗四万首的乾隆帝到处留诗落印,连珍宝器具都“惨遭毒手”,诗文虽不佳,但若是把这些刻于器物之上的文字当成说明来看,也值得一读。    众所周知,乾隆帝一生颇爱写诗,但具体到底有多少呢?据学者统计,共四万余首。和清朝康熙年间编纂的《全唐诗》对比,《全唐诗》收录了共二千余名唐代诗人的诗作,但这些总共加起来,也才四万余首。仅从创作数量上来说,乾隆帝确实做到了以一匹千。 若有人质疑《全唐诗》中收录有缺,那我们亦可以乾隆本人的年龄作比较,乾隆帝生于1711年9月25日,崩于1799年2月7日,一生共三万余日,也就是说,乾隆帝从长成开始,不仅要处理每日政务和宫廷琐事,每日还得至少写两首诗,才能达到四万余这个惊人的数字。  清 《弘历是一是二图》 故宫博物院藏 诗作虽多,却在文艺批评界屡遭贬损,钱钟书先生甚至在《谈艺录》中评价其 “语助拖沓,令人作呕”,可见其不屑与厌恶。先不谈其文学性艺术性如何,在四万余首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的是,乾隆帝屡屡为器物作诗文,甚至可以说是无所不咏。宫中宝藏的前代佳瓷,他要作诗描写,工匠新做的珠光美器,他也要作诗歌咏,甚至,还把自己写的这些“器物说明”,以各种方式永远印刻到了器物之上,于是宫中便多了一大批“自带说明”的器物。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乾隆帝写的器物说明是什么水平。  乾隆 · 家具  首先便从我们最为熟悉的家具聊起,明清家具款识极少,且家具也并不是乾隆帝“留诗名”的主要阵地,会留下乾隆帝诗作的,多半是和爱新觉罗氏家族传承有关的物件。譬如鹿角椅这种家具,据统计,鹿角椅存世仅五件,其中四件都有乾隆题诗。这些题诗分为两种,一种是为先祖留下的鹿角椅题诗,如此件康熙亲猎...
Copyright ©2018 - 2019 江苏雅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