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4
-
10
-
26
责任编辑:
雅然文化
近日,市面上出现了一款“三折叠屏”手机,虽然定价不斐,但一经发布,就遭到疯抢,至今仍是一机难求。在网络平台上,以“三折叠”为核心引发的舆论热点也正如其广告词中所言,它不仅多面,还是一部能让主人“有面儿”的手机。从实用性角度考量,折叠的优点是不言而喻的,它能使产品至少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而这两种状态一大一小,正可精准对应不同的需求。这一设计逻辑,更是贯通于古今中外所有的折叠式器具当中。要追溯折叠设计在中国的根源不是易事,但现今的考古发现至少足够让我们了解折叠设计在家具领域的发展历程。湖北荆门市十里铺镇附近有一座战国晚期的楚墓,其中就有一件完整的折叠床,只需将横枨轻轻提起,就可以把两旁的床枋向中间折叠,缩小四分之三的体积,使大床变成小床,这样不仅能满足主人不同需求,还方便收纳,为居室留出空间。战国晚期 漆木围栏折叠床这件漆床能实现折叠功能全赖于其精妙的结构,当我们从头到尾细致观察、拆解结构时,我们惊讶地发现:此床通身没有一个钉子,构件之间全是用榫卯连接。正是被视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榫卯,让人的智慧得以充分发挥,而这种让世人惊叹的折叠设计其实也不过是其中一例。三折叠手机与漆床的折叠均是通过将大面折成小面的方式完成,而安徽天长县三角圩汉墓出土的折叠小几,则向我们展示了折叠的另一种可能——将立体折成平面。小几两端栅足的中间均有两条横木结构,以横木为轴心,人们可以调整几条腿足的位置,用时拿出闲时则将腿足藏于几面下,大大节省了收纳空间。这种将腿足向内折叠,收纳于面下的设计同样应用于后代的家具中,而且大至行军桌,小到文具桌,凡是需要在野外使用的,都有应用这一思路的经典案例。清 黄花梨镶瘿木卷草纹展腿折叠式平头案 研习社珍藏清乾隆 活腿文具桌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程大昌在《演繁露》中提到的交床(也被认为是胡床)则是用了另一种方式来实现这一思路:交床以木交午为足,是前后皆施横木,平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