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1
-
12
-
08
责任编辑:
李恪然
| 明清家具研习社 |明式家具的艺术性以科学为基。《考工记》中有言:“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中国传统工艺的佳作正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诞生。科学,这一直到新文化运动时期才开始被广泛认可的概念,似乎在中国传统中并不起眼。但当我们用现代科学的眼光剖析传统工艺时,我们往往能发现,在不知不觉之中中国人已经掌握了科学与艺术之间微妙的联系。中国的传统科学虽然大多是经验总结,但千年的堆垒中无数次的试错,大浪淘沙,最终留下的是解决实际问题和创造完美艺术的最佳路径。在中国传统工艺的代表作明式家具中,我们便能看到许多以科学为基而建造出的艺术美感。堪称中国第五大发明的榫卯充分利用了木材的特性,使木材不用钉子,便能牢牢结合为一体,小可制物件家具,大可作建筑梁架,甚至有历经千百年而不朽者,是中国传统木工的灵魂,也是中国独创的智慧明式家具中的榫卯多达几十种,任何两块木料的榫卯交合,都是在工匠严密的尺寸、角度计算后完成的稍有不慎,便会方枘圆凿,格格不入。明式家具攒边作法(王世襄绘)以经典的“攒边作法”为例,其攒框采用的是45°的格角榫,在边框内侧开槽,互相嵌合。此法多用于制作桌面、凳面、椅面等面板,仅需薄板便可做成,既能在保证稳固的同时节省用料,还能避免板料的截断面露出,使得整块面板都展示出最美观最和谐的纹理。粽角榫的做法也颇为精巧,这一做法往往出现在柜架立柱与顶部的交接处以及四面平做法中。即每个角都以三根方材格角结合在一起,转角结合处均为45°格角斜线,形成一个类似南方粽子的角,其风格简约朴实,结构也相当稳固。而在粽角榫的实际运用中,往往还会根据不同的情况作一些相应的变化。桌子面框与脚柱的交接处,往往会在侧面出榫,桌面和正面不出;而在柜架立柱与顶面的交接处,则往往是顶面和两侧面出榫,正面不出榫。明 黄花梨漆面四面平带屉香几(研习社藏品)格肩榫也是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