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3 - 07 - 09
责任编辑: 雅然文化
座下之礼中华民族素以“重礼”闻名,所以常被称作“礼仪之邦”。“礼”作为一种纯粹由人建立起来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在华夏其实也历经了数千年的锤炼。早至夏商时期,出于对自然的恐惧,先民们将自然视为需要供奉的神灵,通过祭祀来祈求风调雨顺子孙孳息。而这些祭祀仪式和其所用到的物品,也就组成了最原始的“礼”。明 仇英《帝王道统万年图册》(汉高祖祭孔子)西周开始,中华礼制文化逐渐确立起了属于自己的体系,礼制观念约束着社会成员的行为,也因此成为了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重要工具。而礼制本身也随之衍生出了包揽各个领域的丰富文化,如何安排座位,如何安排宴席,如何接待宾客......这些门道直到如今还是中国人社会中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当然,作为封建社会家具领域的巅峰瑰宝——明清家具中也有不少家具被融入了礼制文化,甚至成为了礼制的化身与载体。天子座下——龙椅在礼制文化中,人们常被划分成两个对立面——尊与卑,左右、主客、亲疏,这些概念最终都会成为尊卑的一端。当然,除了相对的尊卑之外,皇帝还享有绝对的尊贵。而在家具中,也有一把天底下最尊贵的椅子。它,就是仅供皇帝使用的龙椅。清 努尔哈赤朝服像 从现存帝王肖像图和实物来看,龙椅大多都是宝座形制。而宝座自诞生起,便是专供尊贵人士使用通常只有宫廷、府邸和寺院这等地方才会设有。它往往被置放于气氛庄严肃穆的场所,专居中位,还在旁侧设置屏风、香几等托衬,来进一步显示宝座主人的无上地位。清人画颙琰万寿图像轴(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以龙椅实物为例,这件【髹金漆云龙纹宝座】,以上好楠木制成,通高172.5厘米,座高49厘米,座宽158.5厘米,纵79厘米,下层座长162厘米,宽99.5厘米,高21厘米,体量十分硕大,更通体贴金,煌煌之光彩令人目眩。椅圈上总共有13条金龙缠绕,最大的一条为正面龙,昂首挺颈,立于椅背中央,有君临天下的睥睨之势。后背与两侧的杆上各盘一金龙,...
发布时间: 2023 - 07 - 03
责任编辑: 雅然文化
千年一品,绝尘脱俗明式家具中,苏作家具常被奉为代表,甚至常被视为明式家具的发源。苏作家具的诞生与发展得益于江南这块福地的丰厚资源与文化底蕴,它拥有简练大方的造型、婉约流畅的线条、简素清秀的装饰,细微之处的线脚更是凝聚了数代工匠的心血,才成就了与众不同的出彩神韵与出尘气质。明 黄花梨透雕云卷纹长桌 故宫博物院藏既如诗,又如玉,才能深得文人雅士之心。当然,完美的艺术绝非一日之功,若是以时间尺度衡量苏作家具起源也颇早,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北宋 王居正《调婴图》 波士顿美术馆藏宋元以前,江南地区广泛使用的还是传统的漆木家具。而宋元时期,硬度更高的木材被引入家具制作领域开始绽放光彩,为明式家具的用材迭代奠定基础。有学者指出,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冶金工艺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焦炭炼铁,大大提高了冶铁质量和效率;南宋时更是发明了“冶银吹灰法”等冶炼新法,为工具进步提供技术支持——有了工具,才能加工硬度较高的木材。另一方面,据古代典籍记载与绘画来看,宋元时期的家具造型艺术已经初露端倪。家具部件多用纤材,整器形状规矩方正,尺度谨严,在保证框架稳定的前提下,线条也更为明晰简洁。可以说,宋代与明代的苏作家具,在艺术风格上是一脉相承的。宋 赵佶《听琴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宋 《春宴图》 故宫博物院藏南宋 刘松年《撵茶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到了明代,以苏州、南京为中心的江南地区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地区,常常承担着最重的赋税。坚实的经济基础、便利的交通条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明代的苏作家具才能在继承宋代的基础上勇攀高峰。明初的江南地区,还存在三种家具并存的局面:前代的漆木家具、文人雅士推崇的硬木家具、民间百姓使用的杂木家具。从用材开始,硬木家具使用的黄花梨、紫檀、铁力木等等名贵木材已经奠定了其生而不凡的命运。在辅助装饰材料上,工匠也毫不吝惜地用上了象牙、螺钿、玉石等等材...
发布时间: 2023 - 06 - 28
责任编辑: 雅然文化
看看古人笔下的端阳图在众多的传统节日中,端午节的意义是十分独特的。明代小说《金瓶梅词话》中,西门庆两次说到端午都称它为“大节”,而清代官员仅有六个节日放假,端午节就是其中之一。端午的习俗也颇多,至今人们还流行着食粽、挂艾草等。清代郎世宁以欧洲静物画风格绘成的《午瑞图》,画的正是端午节的众多祥瑞。图中青瓷瓶内插着蒲草叶、石榴花和蜀葵花,托盘里盛有李子和樱桃,几个粽子散落一旁。既暗示时令,又贴合节庆。清雍正 郎世宁《午瑞图》 故宫博物院藏端午又名端阳、天中,这是因为古人认为太阳会在这一天的中午行至中天。陈元靓的《岁时广记·趁天中》就有记载:“五月五日,乃符天数也,午时为天中节。'元 《天中佳景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 钱维城《天中瑞景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乾隆年间的宫廷画家徐扬曾受命绘制一套《端阳故事图》,这套图共八开,描绘的均是一些经典的端阳节民俗活动。第一开名《射粉团》,题:“射粉团,唐宫中造粉团角黍饤盘中,以小弓射之,中者得食。”除了射粉团,当时还流行“射柳”,据《万历野获编》记载:“今京师端午节尚有射柳之戏,俱在天坛,俱勋戚,中贵居多。各边文武大帅,例亦举射,行宴犒礼。”第二开名《赐枭羹》,题:“汉令郡国贡枭为羹赐官。以恶鸟,故食之。”这种用恶鸟制成的食物有除邪、除恶、除凶、除异的寓意。第三开名《採药草》,题:“五日午时蓄採众药治病,最效验。”从屈原的“浴兰汤兮沐芳”,到欧阳修的“正是浴兰时节动”,古人的端午有“浴兰”之俗,其实也就是用香草和药草泡澡,这么做可以驱虫祛毒,保持身体康健。第四开名《养鸲鹆》,题:“取鸲鹆儿毛羽新成者去舌尖,养之皆善语。”鸲鹆其实就是八哥,据说端午节是调教八哥的黄金时间。第五开名《悬艾人》,题:“荆楚风俗以艾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人们相信将艾草悬挂在门上可以驱虫辟邪,手巧的人还会将艾蒿做成百兽之王老虎...
发布时间: 2023 - 06 - 18
责任编辑: 雅然文化
雨过天青,千峰翠色陶瓷的美,既在骨,也在皮。骨的坚实,倾注了匠人揉捏打磨的每一分心力;皮的绚烂,却是凤凰涅槃,经烈火灼烧换来的至美。它就像一件件华衣美服,衬托出佳人们的绝代风华。左:元 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瓶 上海博物馆藏右:清乾隆 “瓷母”(各种釉彩大瓶)  故宫博物院藏瓷器的皮,也就是它的釉,从性质上看,它其实就是覆盖在陶瓷制品表面的无色或有色的玻璃质薄层。这种薄层颇费功夫,工匠得先用石英、滑石、高岭土等各种矿物原料调配研磨制成釉浆,再以不同技法包裹于坯体表面,通过不同的温度烧得自己心仪的釉层。清 《瓷器制运图·荡釉》 香港海事博物馆藏当然,釉不仅仅是个美而无用的“花瓶”。比起坯体皮壳来说,釉层不仅能增强硬度,还能使瓷器表面更为滑润光洁,这就便于人们擦拭尘埃,也能减少陶瓷被尘土腥秽侵蚀的风险。釉浆的配方、烧成温度的控制、开片结晶光泽等特色的打造......瓷器在中国发展千年,光是釉这一门道,已经让许多能工巧匠穷毕生之力也不过触及皮毛。一品传世的惊艳,往往就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奇迹。学问艰深,但人人皆有领略艺术的能力,其实即便仅仅从釉色区分,我们也能感受到古代工匠对美的执着追寻和深刻领悟。左:明嘉靖 霁蓝釉梅瓶 故宫博物院藏右:清康熙 霁红釉梅瓶 故宫博物院藏中国古代南方的青釉,是瓷器最早的一种颜色釉,是以微量的氧化铁作呈色剂,经高温还原焰烧造而成。但这种“青”,其实并不是我们如今认知中的纯粹的青色。因为在古人眼中,青、绿、蓝几种颜色都可统称为青色,如许之衡《饮流斋说瓷》:“古瓷尚青,凡绿也、蓝也,皆以青括之。”故而以青为基调、深浅明暗不一的20多种釉色,都可称为青釉。月白较钧窑天青更淡的蓝色,釉层厚而不透明,也是青釉中颜色最浅淡的一种。钧窑月白釉瓶 故宫博物院藏天青据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时,朝廷官史请示烧造御用瓷器的...
Copyright ©2018 - 2019 江苏雅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