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2 - 09 - 18
责任编辑: 雅然文化
鬼工逊人力,芥子纳须弥“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清 核雕人物泛舟挂饰 研习社藏品因被选入中学课本,明朝魏学洢的《核舟记》成为了许多人对于中国古代核雕艺术的最初印象—精妙绝伦、巧夺天工。魏学洢在《核舟记》中细致地描写了一件核雕小舟,它长仅八分,高仅二黍,却细节齐备,处处精巧,船上的八字对联字字清晰,三个小人(东坡、佛印、黄鲁直)更是情态各异、惟妙惟肖。清乾隆 陈祖章雕橄榄核舟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中国古代的核雕工艺始于何时?这个问题至今还存有争议。有人举出了《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的片段推断战国时已有了核雕艺术——韩非子在《棘刺雕猴》的故事中提到“燕王好微巧,卫人请以棘刺之端为母猴”,意思就是说有个卫国人自称可以在棘刺尖端雕出母猴来迎合燕王。但读完整个故事,我们可以发现:这个卫国人不过是招摇撞骗,还给燕王设下了半年不能入内功不能饮酒吃肉的禁制来拖延时间骗吃骗喝,也就是说,这种核雕艺术在当时更可能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清 陈子云雕橄榄核花卉扇坠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但另一方面,在陕西岐山的一座西周建筑遗址中,考古学者发现了许多纽扣大小的龟甲上,刻着一些肉眼难以辨明的卜辞,这证明至少在当时已经出现了具有一定水平的微刻艺术。从微刻到微雕的飞跃出现在何时?元代陶宗仪的《辍耕录》中记下了这样一段文字:宋高宗朝,巧匠詹成雕刻精妙,所造鸟笼四面花版,皆于竹片上刻成宫室人物、山水花木禽鸟,其细若缕,而且玲珑活动。求之二百余年,无复此一人。今余所见念珠,雕镂之巧,若更胜于二物也。惜其姓名不可得而知。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宋代已经有了竹片微刻,元代有了雕镂甚巧的念珠,但孤证难成结合现存的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成果,微雕艺术在明代才开始大范围出现。清 核桃刻诗雕人物图...
发布时间: 2022 - 09 - 10
责任编辑:
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宋】苏轼《点绛唇》城市里堆满了摩天大楼,只有抬头望月的时候,那一袭光亮照进心间,才能在车水马龙中感受到一袭古意。月,一个可以凝望古代的现代存在,一个可以融通古今情感的纽带。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今夜,我们一起赏月……时维八月半,是为仲秋,中秋节即此。月影的阴晴圆缺,给了古人无限的思索,望着那上下弦月一点一滴的变化,中国人形成了自己对“月”与“圆”的独特追求。理性的西方人自然不会理解原本只是自然天体的运行,为何会衍生出如此丰富的情感,而感性的中国人却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应当。古雅的明月之诗,隽永的姚黄魏紫,珠联璧合,以诗词赋家具之韵味,以家具品明月之诗兴。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赏意如何?——【唐】白居易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唐】刘禹锡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唐】殷文圭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唐】齐已我醉拍手狂歌,举怀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宋】苏轼明月明月明月。争奈乍圆还缺。恰如年少洞房人,暂欢会、依前离别。——【宋】柳永弦与望,从圆缺。今与昨,何区别。羡夜来手把,桂花堪折。——【宋】辛弃疾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宋】米芾把酒长歌邀月饮,明月正堪为友。月向人圆,月和人醉,月是承平旧。年年赏月,愿人如月长久。——【元】白朴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清】纳兰性德汉家台殿号明光,月满秋高夜未央。——【明】杨慎问明月明年,共谁同看。——【元】李俊明一年十二度团圆,甚恰限、今宵最好。明年应更胜今年,但只恐、朱颜暗老。——【宋】郭应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满堂惟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宋】辛弃疾人间天上,佳期胜赏,今夜中秋。——【宋】赵鼎雅歌妍...
发布时间: 2022 - 09 - 04
责任编辑: 雅然文化
今天,《家具空间》专题将继续为大家呈现家具的空间案例——书房兀坐万机休书房家具空间案例清代 红木束腰马蹄腿回纹画桌清代 紫檀镶云石及瘿木三攒靠背大四出头官帽椅(一对)清代 红木双层亮格柜(一对)清代 红木束腰马蹄腿素角牙条桌清代 红木镶云石云纹插屏清代 竹雕张希黄款归去来兮诗意图笔筒清代 仿青铜瓶形端砚清代 红木卷草纹三弯腿托泥双拼圆桌清代 红木灯挂椅(一对)清代 红木髹漆狮子摆件(一对)清代 红木灯挂椅成堂(一堂四件)黄花梨壸门牙板三围屏罗汉床清代 紫檀木透雕多子多福多寿三多图如意清早期 黄花梨霸王枨展腿螭龙纹半桌清代 红木镶云石安昌堂款插屏清代 红木镶瘿木竹节工扶手椅成堂清代 紫檀五福捧寿四面平几座清中期 紫檀螭龙纹三撞提梁盒清代 红木嵌黄杨座金星石嵌百宝圆形插屏清代 银鎏金烧蓝福寿纹赏瓶清代 竹雕牧牛图随形笔筒-  END  - 往期精彩 有朋自远方来 | 客厅家具空间案例(一)审容膝之易安 | 书房家具空间案例(二)处处江山待客归 | 客餐厅家具空间案例(三)古人风物两依然 | 会客厅空间案例(四)次第春风到草庐 | 书房空间案例(五)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 茶室空间案例(六)移榻松涛度晚风 | 茶室空间案例(七)高山流水遇知音 | 琴室空间案例(八)虚室有余闲 | 茶室空间案例(九)花倚春风待客归 | 客厅空间案例(十)新酒客来方宴饮 | 茶餐厅空间案例(十一)相逢一醉是前缘 | 会客厅空间案例(十二)碧流深处读书房 | 书房空间案例(十三)书卷多情似故人...
发布时间: 2022 - 08 - 28
责任编辑: 雅然文化
| 明清家具研习社 |古代居室里的“如诗意蕴、类玉风骨”陶瓷,取于山野泥土,经烈火淬炼,成就“如诗的意蕴,类玉的风骨”,即便在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亦不逊于它物。对于西方来说,陶瓷甚至就是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据现代学者考证,中国古代陶瓷产量在明清时达到鼎盛,仅嘉靖年间,《明实录》就有记载“太监刘良奉旨督造弘治,正德中未完瓷器三十余万”。而观历代外销瓷,其总量也数以亿计。清 《瓷器制运图·过滩》 香港海事博物馆藏惊人的生产量背后,是庞大的市场需求,而古人不仅精于陶瓷的生产制造,亦精于陶瓷的陈设使用文人著作如《长物志》、《考槃馀事》中就屡屡提到居室布置中的各种陶瓷,而反映古人生活场景的古代绘画中,也无不都有陶瓷的倩影。今天,就让我们一观古人居室中的陶瓷陈设。清 乾隆皇帝是一是二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除了餐饮用瓷,古人居室中使用的陶瓷大概可分为四种类型:供奉用、陈设用、文房用具和陶瓷家具。供奉用瓷中又可分为两种:瓷造像和瓷造供奉用具。瓷造像无需赘言,佛道两教的瓷像实物至今流传。明嘉靖时的德化窑瓷塑大师何朝宗制作的观音、如来、达摩等像更是极力追求完美的玉质感,尤富盛名。明 何朝宗制德化窑白釉达摩像与观音坐像 故宫博物院藏瓷供奉用具则以香炉、烛台为主,又以瓷质香炉为多,其造型颇为多样,简单的如筒式、钵式,其上往往还书写经文等;亦有仿古铜器的如鼎式、簋式、盖炉等等。清乾隆 白釉炉 故宫博物院藏宋 哥窑青釉鱼耳炉 故宫博物院藏此外,中国传统的插花文化其实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佛教供花。南北朝时期的《南史·晋安王子·懋传》中就有“有献莲花供佛者,众僧以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的记载。而供花中最为常见的便是瓶花,即以宝瓶插花供佛,宝瓶中最常用的便是玻璃器和瓷瓶,有光明清净之意。敦煌壁画《观无量寿经变》(局部)文震亨在《长...
Copyright ©2018 - 2019 江苏雅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