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
到了夏天人们都是在院子里睡觉
▼

有的人拿一张凉席
在马路边上一铺
就睡觉了
但随着电风扇、空调的普及
我们上室外的纳凉的机会越来越少

燥意升腾的夏日
敞开胸怀卧在竹藤或木质凉榻上的古人
是我们对盛夏纳凉的初印象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古人纳凉的家具——榻
▼

(黄花梨有束腰马蹄足榻 明尼亚波利斯博物馆藏品)
榻是怎么来的?
榻代表着什么?
又掀起过何种浪潮?
Ⅰ
最早有名字的家具
榻在《释名》中的解释是:
“人所坐卧曰床,床,装也,所以自装载也。长狭而卑曰榻,言其榻然近地也。小者曰独坐,主人无二,独所坐也。”
榻同塌,近地之意
只宜供一人休憩的低矮家具
▼

(冬寿夫人壁画坐榻)

(司马金龙墓漆画木板 独坐榻)
榻是狭长而较矮的床
面板呈长方形
大多四面无围
有“四面床”的称呼
▼

(清 榆木三弯腿凉榻)
榻,是我国最早有名字的家具
我们会在汉代画像石中可以看到它的形象
在那个时候“榻”已经诞生了!
但当时它只作为坐具被使用
▼

汉代的木榻已经相当发达了
样式不一
身份高的有独坐榻
身份稍低的也有连坐榻
▼

(东汉 河南新密打虎亭东汉墓壁画《宴饮百戏图》)
这个时期还出现了箱形结构的榻
其中大型木榻可坐多人
在榻上可以侧坐斜倚、品茶饮宴
▼

早期的榻都特别矮
魏晋南北朝以后榻体增大
床和榻的功能慢慢接近
坐之外还可用于睡觉
▼

(宋 刘贯道《梦蝶图》周公所卧之榻)
最著名的是宋太相赵医胤的故事
他的一句名言就是: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这段历史我们都知道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了皇帝
但他心里总是忐忑不安
尤其经过中国历史上非常残酷的时期——五代十国
不停地更换君主
所以他对身边的事非常担心
不过这里的“榻”
显然是用来睡觉的
▼

(清早期 黄花梨缠枝花卉纹榻)
至今仍然睡榻的国家只有日本了
他们称为榻榻米
▼

Ⅱ
上榻 or 下榻
“下榻”这个词我们都听习惯了
没有什么太多的感觉
比如常说:
“您在哪儿下榻啊?”
一般来说国宾就在钓鱼台国宾馆下榻
这个词很值得探究
▼

榻是床的一种,是睡觉用的
下榻,就是人住睡觉了
但我们上床就表明要睡觉了
我们说“下床”就是不睡觉了
照这个逻辑
为什么叫“下榻”
而不叫“上榻”呢?
▼

(明末清初 黄花梨有束腰罗锅枨马蹄足长榻)
这里有个历史典故
《后汉书·陈藩列传》记载
东汉时期
南昌有位太守叫陈蕃
他对有才能的人非常重视
▼

(东汉 河南洛阳东汉墓壁画《宴饮图》 )
当时南昌有个人叫徐稚
家里虽清贫
但他从不羡慕富贵
由于他品德好,学问深
所以很有名望
地方上也多次向官府举荐他
尽管这样
徐稚仍安于清苦的生活
官府召他任职他也总是坚辞不就
当地一些人称他为“南州高士”
▼

陈蕃听说徐稚的情况后十分重视
诚恳地请他相见
听取他的意见
徐稚来时,陈蕃热情相待
并在家里专门为徐稚设了一张榻
徐稚一来他就把榻从墙上拿下来
让徐稚住宿
以便作长夜之谈
徐稚一走就把榻悬挂起来
▼

(黄花梨有束腰壸门牙子三弯腿榻 新加坡私人收藏)
人们就把陈蕃的这一做法称为“下榻”
后人就把留客住宿叫做“下榻”
Ⅲ
有围子 or 没围子
现在我们管有围子的称为罗汉床
但一些古代记载确管一些有围子的叫“榻”
那么榻究竟是有围子还是没围子呢?
▼

(清17/18世纪 黄花梨三弯腿榻 )
比如在万历年间出版的《三才图会》里
榻是有围子的
而不是没有围子
▼

(明王圻、王思义编《三才图会》内页所示之【榻】)
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关于“榻”曾记载:
▼

(明文震亨《长物志》内页所述之【榻】)
“榻,坐高一尺二寸,屏高一尺三寸,长七尺有竒,横三尺五寸,周设木格,中贯湘竹,下座不虚,三面靠背,后背与两傍等,此榻之定式也。”
(榻的格式尺寸一般为榻板离地一尺二寸高,围屏高一尺三寸,长七尺多,宽三尺五寸,围屏用小木条做成几何状,中间贯插湘妃竹,榻下面可摆放东西,榻摆放一般三面都靠墙,坐北朝南,靠东西两侧墙面。)
“有古断纹者,有元螺钿者,其制自然古雅。忌有四足,或为螳螂腿,下承以板,则可。”
(装饰有旧的断纹,嵌螺钿,形制自然古雅。榻的四条腿不能做成螳螂状,要做成能够承受榻板重量的。)
“近有大理石镶者,有退光朱黑漆、中刻竹树、以粉填者,有新螺钿者,大非雅器。”
(现在有的榻用大理石镶嵌,有的用漆器工艺,有的用嵌螺钿手法,都不是古雅器型。)
“他如花楠、紫檀、乌木、花棃,照旧式制成,俱可用,一改长大诸式,虽曰美观,俱落俗套。”
(木材如楠木、紫檀、乌木、黄花梨,按照原来的式样做,都比较适用,一旦改变大小式样,虽然很美观,但已经落入俗套了。)
“更见元制榻,有长丈五尺,阔二尺余,上无屏者,盖古人连床夜卧,以足抵足,其制亦古,然今却不适用。”
(另外也见到过元代有种榻,长一丈五尺,宽二尺多,上面没有围屏,可以当床也可作榻,有其他器物做腿部支撑,虽然形制古朴,但到现今却不适用了。)
简而言之就是
这里榻有围屏
那么现在我们所称之“罗汉床”
是否应依文献所记而改称为“榻”?
再看正统年出版的《对相四言》
罗汉床在这里称床不是榻
▼

(明正统元年版《新编对相四言》内页所示之【床】)
提出这些是想表明
从古籍中寻找家具的线索
要“提心吊胆”
不可妄作结论
Ⅳ
裸体坐榻醉风流
谈及古代文人的生活
我们常联想到一副画面:
一群志趣相投的士大夫凑在一起
在榻上进行“散发裸身之饮”
▼

(北齐杨子华 《北齐校书图》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这幅古画《北齐校书图》的绘画中
可以看到当时人们使用榻的种种生动场景
这是北齐时代杨子华描绘的公元556年
几位士大夫在勘校“五经”的场景
一张榻上坐着四个脱衣露头的嬉皮士
吃的、喝的、用的、玩的都在上面
▼


(《北齐校书图》局部)
画上我们还可以看到两只凭几
女仆怀抱类似于今天靠垫的隐囊
右边还有一位侧坐在榻上
▼

(《北齐校书图》局部)
几位士大夫所穿的衣服也和今天有很大不同
薄如蝉翼的披肩
尤其令人吃惊
▼

而且他们拿笔的姿势和现代人也完全不同
想必那时的纸也是很厚的
可以托在手上写
在那个没有桌椅的时代的人
能把文字写得如此绝妙
真的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
▼

高型桌案的出现
使榻的功能逐渐变得单一化了
古时候的家庭住房在防暑降温方面无法和现代相比
因此人们的户外活动非常多
家具也常常搬进搬出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
榻逐渐变得轻巧起来
▼

现代人家中有种折叠的弹簧床或者叫行军床
可以供客人留宿时临时使用或带出去郊游
其实古人早在几百年前
就已有了这种可以折叠的榻
▼

黄花梨折叠榻
达官贵人外出围猎
或者行军打仗的将军们
为了便于携带方便露营时使用
制造出各种巧妙的
可以折叠成一个箱子的行军榻
▼


黄花梨折叠榻
这只折叠榻六条腿可以轻易地拆下
而所有的部件可以收进箱体的空间里
折合起来变成一个不大的箱子
有了这样的榻
无论走到哪里
都可以高枕无忧了
Ⅴ
一榻清风
清人曹秀有联曰:
“一榻清风书叶舞,半窗明月墨花香”
▼

(元 《荷亭对弈图》)
窗边床沿的明月入怀
抑或庭间榻上的清风拂面
总关乎诗情的想象
床间榻上一旦成了生活的中心
文人们便置床榻
于厅堂上、于书斋内、于竹林间、于槐荫下
文化生活的养成
使得床榻风雅如斯
▼

(宋 李嵩《听阮图》 树下人士闲坐榻上聆听拨阮演乐)
夏风起时
把凉榻搬到宽敞的庭院或四面透风的亭榭
披风听泉入眠
只是纳个凉
古人要比我们在空调房里睡大觉有情调多了
▼

熬过了毒辣的日头
几许月光坠在榻上
窗外空净万里
这是沈周文“耽睡”的旧榻
是文征明看见满地参差花影的垂坐的凉榻
亦或是徐熥静听喧嚣松雨的竹榻?
▼

坐落于榻上
我们恍如和传世古画中的文人名士同倚榻边
高谈阔论、点校经史
一派高古风范
恍然,榻上自有清凉
▼

- END -
往期回顾
大结局!记《小建微课堂》的台前幕后
古典家具里的中秋佳节
黄花梨月洞门架子床:一轮挂在床上的圆月 | 经典
声明:公众号文章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搜集,由于网络素材来源不明,除公众号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