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制在我国由来已久,从朱家溍到胡德生再到龚雅闻,这种师徒制的传承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传统的教学模式,其本身是一种传统文化的深刻体现。
胡德生老师是1975年8月由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分配到故宫的,专业是保管和研究中国古代家具。

当时的老院长吴仲超及部处各级领导对他的期望也都很高,希望他在五年内把院藏明清家具的四大名作分出来。
为了尽快熟悉业务,他首先翻阅了故宫博物院历年出版的《周刊》、《院刊》,还有《文物参考资料》等刊物,从朱家溍、王世襄两位老先生的文章中受到很大启发。

▲朱家溍先生与王世襄先生
胡德生之后又多方打听两位老先生的情况,然后专门拜访了两位先生。此后,他便时常登门求教,他们也都诚恳耐心,有问必答,有时还根据情况深入指导。自此他与两位先生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业务上对他帮助最大的当然还是朱家溍。朱家溍在故宫工作了六十多年,学识渊博,又平易近人。

▲朱家溍先生
胡德生第一次看到朱先生的文章是关于发现和修复故宫太和殿宝座的过程,此后又有《漫谈椅凳及其陈设格式》等。


▲太和殿
有一次见面,朱老就风趣地说胡德生:
你是全国唯一专职保管、研究古代家具的人。其他人有专职保管而没研究,有研究的又都是业余。
又说自己没有专门研究过古代家具,都是和祖上留下的大批家具朝夕相处感悟出来的。

▲朱宅前院正厅

▲朱家溍先生青年时期
朱先生的一席话,深深地启发了胡德生,故宫收藏的古代家具成千上万,只要多看、多比、多留心,再结合文献资料,不怕学不出来。
朱老对胡德生老是要求很严,1984年,胡老师的第一篇处女作文章《黑漆描金靠背》请朱老批改,本来1500多字,被砍成800余字。还把自己早年摘抄的资料补充进去,为其文章增色不少。
并对他说:
写文章要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要掺杂杂质。你这文章就水分多,杂质多,他都给你挤出去了。回去好好看看,以后就照这个路子写。凡是形容词、语气词尽量不用。
这个教诲他一直牢记在心,对他以后的写作起到很大的指导作用。

▲朱家溍先生
还有一次,胡德生在《收藏家》杂志发一篇《紫檀木与紫檀家具》的文章,着重介绍一件酸枝木雕龙纹架子床。当时他还没有照相机,是请同事帮忙翻拍的。不承想这位同事没有拍好,也没和他说,就换了一件方凳的照片给了编辑部。
杂志出来后,朱老先看了。胡老师还没有见到书,朱老就打电话叫他,朱老问你在《收藏家》发篇稿?他说是呀,朱老严肃地说:“这样的文章不如不写,丢人”。
他一时摸不着头脑,问怎么回事,朱老指着杂志说,你自己看看。他一看,才知他描述架子床的那张图变成了凳子。

▲胡德生老师
朱老学识渊博,又和蔼可亲。无论什么人,都能和他说的来。有一次胡德生要到朱老办公室办点事,同科室的同志说你顺便向朱老请教一个名词,在清代档案中记载千叟宴的宴桌上有个“银折孟”。是什么东西?
他和朱老说了,朱老当时也闷住了。他坐在椅子上,闭目思索,连抽了两袋烟,忽然一拍大腿,他终于想起来了。
那不念“银折孟”,那念“银折盂”,清宫档案大多由秉笔太监用毛笔书写,“盂”字写快了很容易变成“孟”字。“折”读平声,即把吃剩的菜汤鱼骨等都倒在这个器皿中。解决了档案中多年未解决的难题。(像这种事还可以举出很多)

1987年王世襄先生和朱家溍先生主编《中国工艺美术全集 竹木牙角》卷时,胡老师已与两位先生配合工作,此时,他已是朱先生家的常客。
2000年,根据院里安排,由他配合朱先生主编《故宫文物珍品大系 明清家具》卷,从选文物、定目录、提文物照相、写文稿,经反复修改,历时两年多,在与先生合作的日子里,自然少不了时常讨教。

▲《故宫文物珍品大系 明清家具》
有时先生也以商量的口气来考验胡老师,比如有一次,先生问他明清硬木家具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
胡德生结合社会上常有人说黄花梨家具、紫檀家具、红木家具是明代中期、早期、甚至说是元朝等说法,提出几点疑问,并认为,明清硬木家具是从明代后期的隆庆、万历以后才开始的。

佐证有两条:
一是明代万历年以前的史书中迄今未发现硬木和硬木家具记载;
二是明代嘉靖晚期抄没严嵩家产的账单中也示有明确的硬木家具。明代皇家档案所记均为各式漆家具。
朱老说,你有两条,我也有两条,但咱俩加起来是三条。你的第一条我没想到,严嵩账单咱俩重复,我的另一条是明代学者作的私人笔记。直接指明万历前没有硬木家具。
先生对他的回答非常满意,并说:
我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既然你也有这样的看法,我看可以下定论了。
在《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 明清家具》卷的前言中,先生特别用一个自然段说明了这个问题。

▲朱家溍先生,拍摄于85岁
通过编书,使胡德生对古代家具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他感激朱家溍先生多年来的教诲,由此萌生一个念头,决心拜先生为师。
2002年初,他正式向先生提出了这个请求。先生一笑,说:
不用请求了,事实上我早已承认了你这个学生,你的为人和你的成绩已表明了你的请求,我先后给你写了两副对联、一首诗和一个“大德曰生”的匾,后面的题款你没注意看。“赠德生贤契”是什么意思?“贤契”就是徒弟,弟子呀。

听到这样的回答,自然是满心的喜悦,胡德生老师便提出要举行拜师礼,朱老却说:
那只是个形式,你的成绩已经证明了你自己。
从此,胡老师便是唯一一个没有向朱老行拜师礼,而朱老本人承认,朱老的家人都承认的朱老的学生。

▲胡德生老师
然而这次未能实现的拜师仪式却在2017年7月正大古典家具艺术馆隆重举行。
不过这一次,是换他接受拜师礼:
▲故宫古典家具专家胡德生老师收徒拜师仪式
在收徒仪式上,胡老师表示,很多人都想拜在自己名下学习古典家具,但是他们接触不到真正的明清时期的古典家具,学习家具必须要有家具实物。
而龚雅闻接触过大量的古典家具实物,在治学上又求学若渴,于是首开山门将其收入门下,这也是胡老师所收的唯一关门弟子。

▲左起第三位为龚雅闻先生
龚雅闻先生,南京正大拍卖的董事长,他年轻有为,踔绝之能,有目共睹。他同时担任江苏省商业联合会副会长职务,是中国工商业联合会会员之一。
南京正大拍卖一直都是中国明清古典家具拍卖的一面旗帜和风向标,其成功的背后,自然和领头雁龚雅闻先生的专业和努力是分不开的。

▲ 拜师帖
在拜师仪式上,龚雅闻表示:
我在和胡老师的交往中深深感受到,他对古典家具精彩独到的见解,治学的严谨,幽默的谈吐,嬉笑怒骂,亦庄亦谐,都深深地打动着我。
我肯定不负老师的厚望,不负亲人朋友的祝福,亦不负自己的勤奋努力,认真研习,致力传承传播,让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其实这也是这几年我在正大一直在努力做的,办好每一场拍卖会,做好每一次的文化传播项目,真正地让传统文化走入人心,完成古典家具在当代复兴的伟大使命。
胡德生老师说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它对徒弟近几年所做出的惊人成绩和在专业上的进步给予高度肯定和赞扬,寄语学生在今后发愤不怠,功不唐捐。

▲“黄花梨教父”杨波主持拜师仪式
杨波先生在拜师仪式上致贺词,表示对胡德生先生和龚雅闻先生结为师徒之情表示深深祝贺,他表示:
胡德生先生是古典家具学界领袖,龚雅闻先生是青年一代翘楚,又是年轻有为的企业家,相信师徒二人的精进钻研、通力合作,必将对中国明清古典家具研究与收藏的新格局产生重要意义。
拜师仪式上,龚雅闻先生向胡德生先生行三鞠躬礼,奉敬师茶,师徒互赠礼物。这样虔诚、简单而又郑重的拜师仪式,本身就是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

▲龚雅闻先生向胡德生先生行三鞠躬礼

▲龚雅闻先生向胡德生先生奉敬师茶
从朱老到胡老师再到龚先生,这种师徒制的传承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传统的教学模式,其本身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深刻体现。
三个人,不同的时空下,都是在年纪正当的时候执著地追求着自己的愿望和梦想,做着自己喜欢以及别人羡慕的事情......
- END -
往期回顾
外星来客外形似“烤鸭”,146公斤,底价1.2亿 | 经典
椅披,被遗失的家具拍档 | 风月无边
不拘于古,不囿于今,从一把云椅看新中式家具的发展 | 家具篇

声明:公众号文章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搜集,由于网络素材来源不明,除公众号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