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名叫《木鉴》的书十年来多次脱销加印,发行量已逾四十万册,可以说是一本被奉为圭臬的殿堂级经典书籍了,影响了一代红木爱好者和从业人员。
今天,我们主人公就是这位《木鉴》的作者——周默。

▲南京正大拍卖董事长龚雅闻先生(左)和梓庆山房主人周默先生(右)
▲周默先生部分著作书影
近来的高出镜率好像让人们产生了一种错觉,周默先生是个高产型的学者,他在短短两年之内就有三本巨著出版面世。
但是当我们翻看著作时会发现,庞大的构架、详细的梳理、理性的剖析以及时间跨度广泛的摄影作品都说明每一本书稿绝不可能成于一时一地。
然而事实是,周默先生在新书出版之前十余年时间一直消失于公众视野,他以种种理由拒绝电视台、杂志、报纸的记者采访,在研讨会、评比会、座谈会、开幕式等大小活动场合也极少露面。
他自己讲:“言不由衷、口是心非不是我所擅长的……我怕伤了眼睛、耳朵和良心,在物欲横流、纸醉金迷的年代,保持自己的独立个性,是我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生活方式与态度。”

01

▲周默先生
《黄花黎》是一部关于黄花黎的历史、文化、鉴赏方面的著作,也是黄花黎这种木材在国内的第一本研究专著。
内容涉及黄花黎的生长、分布、基本特征、采伐与运输、灭绝与利用等诸多问题,还有很多关于黄花黎与明式家具的审美思考,将中国传统家具与其背后的文化历史成因结合起来,为研究黄花黎以及中国传统家具提供了更多的思路。
不论在什么场合,周默先生总是喜欢用“黄花黎”而不用“黄花梨”,在《木鉴》中就是这样,在《黄花黎》中仍然也是这样,典雅清晰的书名就表明了周默先生对“黄花黎”的偏好,他解释道——
一是“花黎”一词在史籍中多有出现,如《诸蕃志》、《海槎余录》、《黎岐纪闻》及海南、广东的地方志中就多有记载;

二是花黎木为中国之特产,也是中国硬木家具中唯一完全生长于中国本土的木材,主产于海南岛黎母山及其周围林区。
海南岛的原住民一般习惯性地将地名、土产或其他物品均冠以“黎”字,均具有鲜明的海南黎族地方特色,让人一看便知这些地名或物产源于海南岛之黎人或由黎人控制及活动的特定地区。
另外,花黎木也是海南岛黎族赖以生存的主要贸易商品,也是与岛外商人或统治者争夺生存权的有力武器;
三是古籍中记载的“花梨”,周默认为多是来自于东南亚、南亚进口的花梨,从木材学上属于豆科紫檀属,而我们所谓的海南岛所产的黄花黎属于豆科黄檀属,用“黄花黎”以区别进口的“花梨”,让人一目了然,不至于产生误解。

无论是“黄花梨”还是“黄花黎”,其实都是俗称,本无所谓对错,只是更贴近周默先生对这一木材的理解,但是在他的提倡与试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都接受了这一观点,主动使用“黄花黎”的称谓,并且在国际上已得到一定的认可和支持。

如果您把书稿通读下来,就会惊讶于周默先生庞杂的知识体系与超人的记忆力,他将植物学、木材学、考古学、历史学、地理学以及人口、民族、宗教、物产、习俗、气候、医药等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合归一处,论证黄花梨的历史与文化。
就像他自己所言,这不是一本纯植物学意义上或是木材学意义上的书籍,也不是黄花黎的“百科全书”,而是对黄花黎历史和文化研究的一次全新尝试。

▲黄花黎海螺纹


▲黄花黎树叶、花蕊、国荚、树干、分枝
“现在我们谈明式家具,很大程度上就是在谈黄花黎家具,这不是没有道理的。优秀的黄花黎家具,我认为可以说是明式家具的代名词。”
在《黄花黎》一书中,周先生用很大的篇幅谈论了黄花黎与明式家具的关系,尤其强调了普遍流行于晚明文人中间以阳明心学为代表的思想解放运动所发挥的作用,正是文人对家具品格、审美和个性张扬的要求,使得飘逸、浪漫而温暖的黄花黎家具独树一帜。

书籍书中还收录了大量的黄花黎木材彩版照片、黄花黎家具以及诸多图表,印刷清晰精美,视觉冲击力很强。
同时有一点让人惊奇的是,周默先生将书中涉及的所有图表及名词不嫌其烦地编录成索引,与参考书目一同附于书后,这样的做法直接承袭民国大家之遗风,放眼今日,举国寥寥。
《紫檀》:老树新花

▲周默著《紫檀》山西古籍出版社,2007年
直到去年,经过十年的修订,新版《紫檀》改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虽说是修订,但用周默先生的话来说,实则相当于重写,整本书的框架及结构内容一改原貌,丰富了彩色插图,实为老树新花。
应该说《紫檀》一书的出版丰富了紫檀研究的领域,发掘出了很多不为学界涉猎的关于中国紫檀的珍贵文献,对紫檀的分类、特征做出了科学严谨的分析,同时通过对紫檀的贸易与运输等问题的研究对紫檀的利用、紫檀的现状与未来提出了合理且可行的方案。
周默先生爱紫檀,沉潜优游于紫檀之中数十年。他不仅是一位高明的紫檀玩家,还是颇有识见的紫檀研究专家。
为了探索紫檀的奥秘,周默先生多年来流连于国内博物馆、古玩收藏地,并辗转于南方山林幽深之所,数度深入印度、缅甸等国,沿着当年紫檀传入我国的路径,寻找所需要的资料。其间涉艰历险,矢志不辍,集数十年实地考察和文献推求之心得方成此书。


03
▲周默《中国古代家具用材图鉴》文物出版社2018年5月
周默先生对书稿的修改可以说是反反复复,甚至在旧疾复发的病痛中依然在工作,找来老工匠、专家座谈,一节一节将稿子念给他们听, 请他们提出问题、讨论,再删改、增补。
定稿前两天,周默找到更能说明"紫擅工"的实物, 立刻安排拍摄又重写该章节的内容,最终呈现给读者这一部解读中国古代家具用材的著作。

《中国古代家具用材图鉴》列举了中国古代家具所用木材二十八种、竹材四种、石材七种以及玳瑁、砗磲、珊蝴等其他用材七种,并辅以西方古代家具所用木材的解读,于家具爱好者、收藏家实为难得之资料。
在除木材名称、特征、分类、分布、鉴别等内容外,对中国传统家具的美学剖析渗透在字里行间, 细心的读者自能提炼,自能品读出术语之外的另一种境界:拙朴、天真、厚重。这也是周默先生栖木以心之精神。
木材释名的考据工作周默先生早年间业已完成,仍不断寻找古文献中更早、 更权威的刻本,再与今本对比,加之实地考察的举证,以正论误。

| 一《鉴》成名 |
相比于新出的著作,老一些的家具爱好者可能还是看着老版《木鉴》会亲切很多,因为周默先生被大家熟知就是从《木鉴》开始的。
大概是十年以前,去逛古玩市场的时候,你会发现只要是从事木器买卖生意的人手中,几乎每人都备着一本《木鉴》,他们时不时地翻看,向别人介绍、比对,互相探讨着经验。

▲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明清家具专家胡德生老师
当时国标《红木》已经发行,但是红木市场仍然混乱不堪,市面上也没有一本专业性的书籍来介绍各种木材之间的区别,值此时节山西古籍出版社邀约胡德生老师编写研究木材的专业书籍,胡老师内谦,便向出版社推荐了周默先生。
周默先生在此时可以说是临危受命,凭借自己的多年来与木材打交道的知识储备与手头的资料、照片,编撰出这本流传了十年之久的《木鉴》。书稿由胡德生老师做序,可谓一段佳话。
后来胡德生老师回忆起与周默先生的交往时说道——
我初次见到周默先生是在2000年,第一次见面就谈的非常投机,双方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此后不时联系,谈话内容大多都是木材问题。马达加斯加政府发给我国林业部门的鉴定报告就是周默先生转给我的。自从认识了周默先生,我的木材知识也有了很大提高。过去多年对木材的混乱和模糊认识,现在基本理清。

| 十年辛苦不寻常 |
其实要真正想起来,“十年辛苦不寻常”只是应一句浪漫的诗,真正的辛苦何止20年,周默先生常在野外考察,有时一去就是数月,地球上有原始森林的地方都有他的足迹。

周默先生曾三次从悬崖坠落,听之人唏嘘感慨,拳头握出冷汗,说之人也只是轻描淡写罢了。有人问他,不过去看几棵大树, 至于冒险吗?先生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需自身的体验而非观望。”

"我不是信徒,每一次前往森林却也是朝圣,对天地万物的臣服,在或行走或攀爬的途中让 自己空无。”
先生说的"空无"非人之消融亦非空无一物,而是与自然合一,于是先生变得比他此刻认为的自己更谦卑。

周默先生
考察
1983~1989
日本(数次出入日本,考察木材及家具博物馆,最新木材加工技术与设备,研究日本珍稀木材的拍卖、识别与开锯、利用);
浙江、湖南、贵州、广西、云南(考察榧木、红豆杉、榉木、云杉、铁杉、樟木);
缅甸(考察花梨、柚木、酸枝)
1995~1999
海南岛(调查与收集有关海南的民俗、风物、建筑、日常用具及黄花黎相关的文字、实物资料);
印度(多次赴印度安德拉邦及泰米尔纳德邦考察紫檀);
缅甸、泰国、越南、私柬埔寨、老挝(调査越南黄花梨、花梨、老红木、酸枝、柚木及其资源分布、现状、采伐、运输、交易与走私);
瓦鲁阿图(檀香木、印度紫檀于地球最南端的分布调査);
欧洲英、法、比、德、奥等国(考察博物馆及文物市场,中国家具与其他文物);
美国(考察博物馆及文物市场,中国家具与其他文物美国)
2011~2017
| 梓庆山房 |



▲梓庆山房
2017佳士得上海秋拍“开创|上海”专场隆重推出全新专题---【当代书房】,沈平设计、梓庆山房制作提供了四件精品文房家具。


▲乌木编藤面低靠背扶手椅
“紫檀有紫檀的理想,黄花黎有黄花黎的追求,不同的木材有不同的审美,要表达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审美层次或理想,这对木材的选择是十分敏感与重要的。”
梓庆山房的家具多用东非黑黄檀或是乌木与黑柿木形成色彩的反差,用黑的沉穆表达文人内心的理想环境。




▲梓庆山房家具在山西博物院展出
梓庆山房家具的审美理念与理想已在全社会形成自己的影响力,对于家具的审美,周默先生更偏重与古代文人形而上的认识,更加注重文与质的协调,周先生的审美已然上升到整个中华文明的高度。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