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不动故
形都泯故
禅院钟声谢导秀 - 碧涧流泉-中国音乐大系器乐篇-古琴
坐忘一词起源于《庄子》: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坐忘是指人有意识地忘记外界一切事物,甚至忘记自身形体的存在,达到与“大道”相合为一的得道境界,也指人在修炼中控制意志、排除杂念的内修方法。这也是历代文人墨客所追捧的一种境界。








苏轼曾有《水龙吟》词一首,上阕云:“古来云海茫茫,道山绛阙知何处?人间自有,赤城居士,龙蟠凤举。清静无为,《坐忘》遗照,八篇奇语。向玉霄东望,蓬莱暗霭,有云驾、骖风驭。”





明代郑宣写过一本很有名的《昨非庵日纂》
内中便有一篇《坐忘铭》云:
常默元气不伤,少思慧烛内光。
不怒百神和畅,不恼心地清凉。
不求无谄无媚,不执可圆可方。
不贪便是富贵,不苟何惧君王。
味绝灵泉自降,气定真息日长。
触则形毙神游,想则梦离尸僵。
气漏形归垄上,念漏神趋死乡。
心死方得神活,魄灭然后魂强。
博物难穷妙理,应化不离真常。
至精潜于恍惚,大象混于渺茫。
道化有如物化,鬼神莫测行藏。
不饮不食不寐,是谓真人坐忘。




当我们的心从樊笼中解放出来,在与物相接时,心对物不做分析性的了解,便不再受某种特定审美趣味或者形式的束缚,那么古与今,中与西也可跳跃出融洽的节奏。“美不自美,因人而彰。”任何的欣赏都带有创造性,尤其在空间中,位置变了,组合变了,就会产生新的意义。唯有“ 乘物以游心 ” ,自能得到“ 忘适之适 ” 。






心不动故,形都泯故。暑热将至,雅然馆内,穿古至今。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