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习社
选择城市
价格: —— 查询 仅显示有货
江苏雅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 | 小建微课堂 | 明清家具研习社上周,《小建微课堂》终极预告片发布。从本周起,《小建微课堂》将于每周一在明清家具研习社平台更新,那么首先研习君要给大家安利一下进入通道——01订阅号自定义菜单进入“明清家具研习社”微信订阅主页面下方的自定义菜单“研习学堂”可直接进入《小建微课堂》页面。02长按扫描二维码03文末点击阅读原文以上三种渠道均可直接进入小建微课堂,进入以后我们会看到一个这样的页面——各位研习粉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选择订购专栏或是最近更新查看,订购专栏后,可于每周一看到更新的视频内容。在视频播放主页面,我们还可以看到两个好玩的按键,如果您已订阅专栏,可以免费请朋友一起研习,或者也可以单集付费请看。同时您还可以生成属于自己的邀请卡,在朋友圈邀请喜欢的朋友一起来研习古典家具哦!好了,进入方法就是这样,今天我们更新的是第一集《古典家具的奥秘》。神神秘秘的一集名字,王小建究竟会怎样语出惊人呢?闲话不扯,研习君上课去喽。最后,大家记得留言交流哦!小建在微课堂等你!-  END  -
  • 吸收明式家具的风格,根据新的功能要求,设计成造型新领,色彩明快,富有时代感而又颇具民族风格的家具,这就是人民大会堂家具的造型特征。很难想象,人民大会堂的家具能和经典的明式家具扯上关系,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者在设计元素的借鉴上达成了联系。作为我国接待国宾的最高礼仪场所,人民大会堂的家具在设计元素中融入了明式的风格,形成了中国式沙发的独特风貌。▲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北京人民大会堂除了有万人礼堂,迎宾厅,宴会厅外,还有包括台湾在内的以各省市、自治区命名的厅室,一些国务活动及外事活动都在这里进行。因此各厅旨在突出本地区,本民族的典型的传统室内装饰手法,同时对家具造型的民族化,现代化作了有益的尝试。▲人民大会堂万人礼堂▲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人民大会堂从1959年落成到现在已历近60年的时间,期间几次装修,家具也几经更换,但是家具风格却始终保持着独特的民族风格。这一切不得不从北京厅的一组家具开始讲起,它是六十年代初,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奚小彭先生主持设计的,他吸收了明式家具的风格,又根据新的功能要求,设计成造型新颖、色彩(桔红色)明快,富有时代感而又颇具民族风格的沙发,茶几和条案(图1)。如果是对明式家具熟悉的朋友,一眼便会看出这其中的端倪。这组家具在结构的链接处大量仿制明式家具的罗锅枨及矮老的做法,尤其是茶几和条案更是直接借用了明式家具的造型。▲清早 黄花梨罗锅枨矮老方凳▲艾克旧藏黄花梨寿字纹圈椅,图1沙发下的罗锅枨像极了此件管脚枨下的牙板,同样是罗锅枨的形状,此种造型在明式家具中极其普遍,故应当是借鉴于此。几十年来,这种造型的家具沙发各地不少宾馆,饭店及大小会议室,纷纷仿造,影响之大,是建国以来少有的。至今,大会堂的一些厅室中的家具造型仍受它的启发与影响。▲教科书上的经典照片,与撒切尔夫人谈论香港问题,照片中的沙发就是图1中所列,撒切尔夫人鞋子高跟处可明显看到罗锅枨的起伏。上世纪八十年,人...
  • 明式家具大家通常关心它的是材质、工艺、造型、价格等,但是有一个细节常被人忽视,明式家具的“铜活儿”。虽然铜活只是家具上的配件,但却是不容小觑的点睛之笔,因它既是一件家具的脸面、又是家中最聚精气神儿的地方。— 1 — 点睛之笔古斯塔夫·艾克曾赞叹:五金配件于中国家具,犹如镀金装饰于洛可可作品,这些配件的分布对家具的美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布置这些配件,有时看来是利用了黄金分割知识。铜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铜的使用对早期人类文明的进步影响深远。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用于柜的铜质铰链和用于漆案的边角、足部的镏金铜件、铜案环等。无论是总体比例,点面关系还是安装位置都经过精心地构思,不仅对家具起到进一步的加固作用,同时也为家具增添了色彩,达到了繁简适度、美观得体的装饰效果。传统家具的金属饰件,明代早期和民间多用白铜,是铜镍合金。白铜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冶金技术中的杰出成就,我国古代把白铜称为"鋈"。《旧唐书·舆服志》载:自馀一品乘白铜饰犊车。也就是说唐代时规定,只有为一品朝臣拉车的牛身上,才能用白铜作为装饰品,表明白铜在唐代相当贵重。▲明 黄花梨文房箱历史经久,白铜表面生成一层氧化层,古色盎然,和硬木有相得益彰之感。而且它硬度高、不易变形、耐腐蚀,与黄铜相比,其手感更细腻温润。晚期至清前期多用黄铜或红铜镀金,优美的造型和柔和的色调,再配上金光闪闪的金属配件,使家具更加美观。— 2 — 铜饰种类古典家具的铜饰件,匠师们称之为“铜活”,每件铜活都有深厚的中式古典文化韵味。▲《明式家具研究》中的铜活式样▲左图:铜包角;右图:提环这些光彩夺目的金属饰件,装饰在黄花梨、紫檀、鸂鶒木等色调柔和、木质纹理优美艳丽的家具上,造成了质感上、色彩上的强烈对比,给人以美的享受,使金属饰件充满了人情味。— 3 —“铜活”工艺“铜活”虽是家具上的配件,却是...
  • 在我国繁花似锦的古代艺术宝库中,有一种称为螺钿的漆工艺品,它造型工致精美,色彩华丽多变,工艺技巧独树一帜。— 1 —大漆螺钿明代黄成《髹饰录》关于“螺钿”的解释是:螺钿即螺填也。百般文图,点、抹、钩、条,总以精细密致如画为妙,又分截壳色,随彩而施缀者,光华可赏。又有片嵌者,界廓理皴皆以划文。 螺钿是我国传统家具上常用的材质,也作“螺甸”、“螺蜔”、“螺填”、“陷蚌”等。它是指用螺壳、浜壳、贝壳等软体动物的体壳加工成薄片,刻划并拼组成花草、人物、鸟兽等纹样,镶嵌于漆、木等器物表面的装饰技法。然后将其嵌入预先雕成的凹形图案内,再髹上一层光漆,之后磨平抛光使其露出钿片,就制成了色彩艳丽的嵌螺钿器物了。 关于螺钿的记载早在西周时期便有记载。可是,为何古人偏偏选用贝壳来进行装饰呢?这主要源于我国古人早期的“钱币”——贝壳。在今天的汉字当中,我们会发现,很多与钱相关的字都从“贝”字旁,比如“财”、“购”、“货”、“资”等。将作为货币的贝壳镶嵌在器物上,实则是一种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到了商周以后,由于货币形态逐渐发生了改变,开始启用各种金属造币,摆脱了贝币的形态。此时贝壳不再是社会公认的一种“价值”后,螺钿镶嵌就变成一种纯粹的美的追求。  — 2 —螺钿历史 螺钿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西周时期,螺钿工艺就被用作于漆器上。在陕西、河南、北京等地发掘的西周墓葬里都出土过镶嵌蚌泡的漆器。▲西周彩绘兽面凤鸟纹螺钿漆缶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考古工作者在玻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发掘到的西周嵌螺钿漆器。殷玮璋先生在《记北京琉璃河遗址出土的西周漆器》一文中指出:琉璃河出土的漆器和漆豆,器表镶嵌的蚌饰都经锯割或裁切成片,并磨成长方形、圆形、三角形或其它特定的形状,拼嵌出饕餮、凤鸟、圆涡等图案纹样,有的蚌片上还有划纹,符合螺钿的特定含义,确是...
Copyright ©2018 - 2019 江苏雅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