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习社
选择城市
价格: —— 查询 仅显示有货
江苏雅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 大概是十年以前,去逛古玩市场的时候,你会发现只要是从事木器买卖生意的人手中,几乎每人都备着一本《木鉴》,他们时不时地翻看,向别人介绍、比对,互相探讨着经验。这本名叫《木鉴》的书十年来多次脱销加印,发行量已逾四十万册,可以说是一本被奉为圭臬的殿堂级经典书籍了,影响了一代红木爱好者和从业人员。今天,我们主人公就是这位《木鉴》的作者——周默。▲南京正大拍卖董事长龚雅闻先生(左)和梓庆山房主人周默先生(右)▲周默先生部分著作书影近来的高出镜率好像让人们产生了一种错觉,周默先生是个高产型的学者,他在短短两年之内就有三本巨著出版面世。但是当我们翻看著作时会发现,庞大的构架、详细的梳理、理性的剖析以及时间跨度广泛的摄影作品都说明每一本书稿绝不可能成于一时一地。然而事实是,周默先生在新书出版之前十余年时间一直消失于公众视野,他以种种理由拒绝电视台、杂志、报纸的记者采访,在研讨会、评比会、座谈会、开幕式等大小活动场合也极少露面。他自己讲:“言不由衷、口是心非不是我所擅长的……我怕伤了眼睛、耳朵和良心,在物欲横流、纸醉金迷的年代,保持自己的独立个性,是我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生活方式与态度。”01▲周默先生《黄花黎》是一部关于黄花黎的历史、文化、鉴赏方面的著作,也是黄花黎这种木材在国内的第一本研究专著。内容涉及黄花黎的生长、分布、基本特征、采伐与运输、灭绝与利用等诸多问题,还有很多关于黄花黎与明式家具的审美思考,将中国传统家具与其背后的文化历史成因结合起来,为研究黄花黎以及中国传统家具提供了更多的思路。不论在什么场合,周默先生总是喜欢用“黄花黎”而不用“黄花梨”,在《木鉴》中就是这样,在《黄花黎》中仍然也是这样,典雅清晰的书名就表明了周默先生对“黄花黎”的偏好,他解释道——一是“花黎”一词在史籍中多有出现,如《诸蕃志》、《海槎余录》、《黎岐纪闻》及海南、广东的地方志中就多有记载;二是花黎木为中国之...
  • 17~18世纪中国与外国贸易最早起源于丝绸之路。16世纪,中欧贸易迅速发展,贸易中所包含的物品种类也逐渐丰富起来。大量的中国商品通过印度或者荷兰运往欧洲。在这其中,中国家具也占有一席之地。即使如此,这时的家具,仅占当时贸易商品很少的一个比例,原因很简单:因为家具体积庞大更占空间,经过长时间的海上运输损耗率大,而瓷器、茶叶、丝绸、香料等其他商品体积小,易于运输,利润更高。△柯惕思(Curtis Evarts)是前美国加州中国古典家具博物馆馆长,上海善居主人,中国古典家具研究学者。“但是当时对木材并不注重,那些漆绘被揭下来的中国家具,后来可能会被丢弃,但这只是一些特例,大多漆饰家具都被完整地保持了下来。”后来这种风气渐渐消失,到了17世纪中叶,漆饰家具在英国时兴时,有从中国直接进口漆板运至当地加工成屏风,或者将家具运往中国,上好漆再运回英国。当时中国家具的出口更重要的贡献是普及了中式家居中的设计。无论是早期的古典艺术风格和巴洛克风格,还是紧接其后的洛可可风格,都延续了繁复华丽的设计,特别是18世纪的洛可可风格作为最后一个充分体现宫廷贵族生活的国际性装饰潮流,对异国风情有浓烈的喜爱,它们模仿东方,并大量使用在家具、装饰上。中国漆饰家具中精心刻画的花纹、别致的造型和浓烈的色彩与这些风格非常吻合,因此深受喜欢。在17世纪,中国商品运到欧洲,马上就会被有钱的欧洲人抢购一空。因为产品非常稀少,所以用中国瓷器盛载中国茶叶泡中国茶来招待客人是一种身份象征,如果还有配套的中国家具,那更是无上的荣耀。随着对新设计、新风格的渴求,西方的家具工匠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家具,它们将具有东方风情的装饰融入西方家具中,这样的结合最终形成了“中国风”(Chinoiserie)的艺术风格,在18世纪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种风格在欧洲家庭、家具生产工坊里占据了主要地位。△路易十四路易十四为康熙送来五位传教士,教导他学习...
  • 我玩了这么多年黄花梨家具,房子有了,车子也有了,我的一切就是黄花梨给的,黄花梨虽然贵,你们说的白酸枝虽然才是它价格的百分之一,但是我自己做的黄花梨,好不好能不知道嘛?——《我不是木神》没错,虫二先生今天蹭了一个热点,虽然这个热点已经快凉了,但是我就喜欢凉的,谁叫天气这么热呢!《我不是药神》上映已有半个月时间,朋友圈刷了一遍又一遍的屏,关于电影虫二先生不想讲很多,今天重点推的是明清家具研习社独家出品的大型玄幻武侠动作惊悚悬疑情感伦理科技辩论类电影——《我不是木神》。如果说《药神》的故事是定位在医药领域,那《木神》毫无疑问就是定位在木器的范围。故事的主人公叫李华凰,早年间做黄花梨木材生意,后来开了一家家具厂,做仿古家具,趁着收藏兴起的热潮狠狠地赚了一笔钱,但是他却发现生意越来越难做,因为黄花梨越来越少,尤其是做家具,大一些的板材不好找,找来也是天价,小一些的木料早被海南当地都拿来做工艺纪念品了。黄花梨在他生产出现瓶颈的时候,李华凰发现了一种木材,产于缅甸、泰国、老挝,木纹和黄花梨有着惊人的相似度,这种木头大家都叫他白酸枝,李华凰决定用这种木头作为替代品继续自己的家具生产。天无绝人之路,李华凰又一次做的风生水起,在黄花梨资源枯竭的时候,他却被冠以了黄花梨“木神”的代号。白酸枝 可是有个问题却一直萦绕在他脑海里,他没有办法向人们解释这种名叫“白酸枝”的木材,人们愿意自认为这就是黄花梨,尤其是二级分销商。况且他并没有按黄花梨的价格来出售,他的利润完全是合理的范围,李华凰感觉到他是被裹挟着前进的。最终,李华凰还是被控告上了法院,理由很简单——用白酸枝冒充黄花梨。他始终不知道的是,他的家具被二级分销商拿去以后的出售价格。法院开庭当天,对于黄花梨爱好者来说,这真是一次关于真理的大讨论,法庭变成了辩论场,辩论的焦点就是黄花梨与白酸枝,双方律师和法官听的目瞪口呆,对于他们来说,根本听...
  • 玻璃从视觉上来说有许多绝美之处。它是如此通透,在许多书籍中,甚至包括《圣经》,不但把玻璃与黄金,最完美的金属,相媲美,还把它与更加高洁和神圣的东西相比较。其深远的秘密远远超出了我们初视的想象。— 1 —“玻璃”传入“玻璃”原属西欧舶来之物,我国至清末才开始在山东博山设厂生产。 ▲马可·波罗西欧生产的平板玻璃,即从元代开始输入中国(但此时的玻璃透光性很差,并不是清代所用的透明无色平板玻璃。) ▲广州“十三行”清代的“玻璃”,是指从欧洲进口的玻璃产品,或者是指造办处“玻璃厂”等作坊仿照欧洲技术制造的玻璃。传统本土技术制造的玻璃产品,则呼之为料器、琉璃。  — 2 —“玻璃迷弟”雍正《养心殿造办处史料辑览(第一辑)·雍正朝》(以下简称“辑览”)一书中屡屡出现清代宫廷中使用玻璃的信息,甚至,雍正本人对于这已西洋舶来品的强烈兴趣在档案记录中也清楚留痕。   ▲储秀宫西次间伴随玻璃的传入和统治阶层的广泛使用,随之而来的就是玻璃油画业的兴起。 ▲玻璃油画玻璃油画是指用油彩、水粉、国画颜料等材料在玻璃上绘制的图画,利用玻璃的透明性在着彩的另一面欣赏,色彩鲜明强烈。  ▲佚名中国画家 中国画家正在绘制玻璃背画 局部 1800年十八世纪玻璃油画在欧洲被称为背画(Back Painting),即“这种绘画与在画布和木板上绘制的画完全相反,它在玻璃背面完成,而在正面可以清晰地看见”。 ▲清 镶框人物玻璃画    — 4 —清宫玻璃油画家具随着玻璃画工艺在中国的盛行,除了大部分外销之外,很快这种来自西洋的装饰技术开始应用于家具制作,特别是在屏风类家具上应用广泛。▲清雍正 黑漆泥金贴鸡翅木玻璃炕屏 如上文...
Copyright ©2018 - 2019 江苏雅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