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古代史,能担起“风雅”二字的大概只有宋朝,摆果闻香就诞生在这个风雅王朝之中。摆果闻香,顾名思义,就是摆放果子以生芳香。中国人是一个特别爱闻香的民族,除了历史悠久的焚香体系以及香花之外,宋代以来特别是明清,摆果闻香的风气特别兴盛。可供闻香的果子大多属于芸香科柑橘属的橙、柑之类,宋代便有直接用橙子充当薰帐闻果的做法,宋词常见诸如“红绡帐里橙犹在”、“曲屏深幔绿橙香”、“梦回橙在屏风曲”之类的描写。清代熊荣有“清香夜满芙蓉帐,笑买新橙置枕函”之句,并称“九、十月间新橙,闺人竞市数十枚,堆盘列案,以当清供。余布枕席”。可见直到清代还有堆放新橙清供,或放在枕头中的匣子里增添香气的做法。| 帐前大盘堆放香橼,并有一瓶岁寒清供 | 不过大约也是在宋代,同属柑橘属的枸橼,即香橼[yuán],因其强烈的芳香,逐渐脱颖而出成为闻果的主力军。 香橼卵球形,形如小瓜,柠檬黄色或淡绿色,果皮粗厚凹凸不平,但香气浓郁,甚至可以当做熏衣的材料之一。 宋《武林旧事》罗列临安市售的“小经纪”中便有“香橼络儿”、“香橼坐子”,所谓香橼络儿,大约是用丝线将香橼编结以供居室、帐中悬挂。类似的做法在《儒林外史》里可以见到,“枕头边放着薰笼,床面前一架几十个香橼结成一个流苏”。总之,宋代以来,香橼是在床帐里常见的一种东西,中国人往往是在一种淡淡的橙香味中入眠的。| 《燕寝怡情图》大盘堆放佛手十数只 |香橼还有一种经过长期人工选育栽培出来的变种,就是鼎鼎大名的“佛手”。佛手最大的特点,就是长形的果实或分裂如拳,或张开如指,玲珑可爱。果皮极厚,瓤少难食,但香气不输香橼,甚至更甚。佛手除了闻香,还兼具观赏把玩的功能,所以就和香橼一起成为闻果的主要来源。 到了明清,特别是明中期之后,陈设佛手、香橼等闻果的风气越来越兴盛,甚至有部分取代焚香的势头。| 清乾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