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习社
选择城市
价格: —— 查询 仅显示有货
江苏雅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 故宫博物院藏清紫檀有束腰带托泥雕花圈椅SIZE:座面63×50厘米、座高49厘米、通高99厘米备注:故宫博物院藏,参见王世襄《明式家具珍赏》第102页。这一圈椅在业内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原为一套四件,清宫旧藏,现藏故宫博物院,属二级文物。 最初的一次公开著录亮相是在1980年由刘敦桢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一书,其中对它进行了例举。 其中一件曾在故宫钟粹宫“盛世琳琅——故宫博物院藏乾隆朝玉器精品展”(2008年始)中作为文房陈设,展出时间较长,至2013年因改陈收入库房。 而它之所以能风靡仿古家具行业,应归功于王世襄先生的《珍赏》和《研究》,两书都以较大篇幅谈论了它。《明式家具珍赏》P103 紫檀有束腰带托泥圈椅局部细节图 在《珍赏》中,王世襄根据它有束腰带托泥的结构,认为它应该是18世纪初期宫廷特制的家具,并提点了其背板上下四块花牙和扶手末端的卷草雕镂等两处别致的装饰说法,说它虽有追求形式的倾向,仍是工料绝精且有代表性的重要家具。 言辞行句之间,还未深入评点圈椅在品韵方面的特点。 在《研究》中,王世襄指明圈椅的制作应该晚到雍、乾之际,但主要构件和格局还是明式的风貌。 靠背板用攒框造成,上截雕开光镂空花纹,是卷草纹的变体;中截镶瘿木,任其光素;下截亮脚,轮廓近似倒挂的蝙蝠,使人感到已是清中期的纹饰。 靠背板和椅圈及椅盘相交的地方使用了四块面积较大的镂空角牙,加强了从正面观看的装饰效果。扶手出头和四足马蹄以上,借用本来要锼剔掉的木材,镂雕卷草纹,手法比较别致。 虽然选料精、造工细、雕饰多,但并不显得过于繁琐,原因是制作者把圈椅的主要构件都亮了出来,并交代得干净利落,令人感到它并不是故作堆砌。 以上就是王世襄在两本书中对这一圈椅的评论。它随书刊出后,很快因当时古...
  • 慈禧陵有三绝——木绝、金绝和石绝。清东陵的建设历时近两个半世纪,是我国现存的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的帝王陵墓建筑群。作为清朝入关后的第一座皇家陵寝,这里埋葬着包括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共计大清王朝5位帝王、15位皇后、136位妃嫔,1位皇子,共计157位墓主人。独揽朝纲48年之久的慈禧太后,一生极度奢靡,对其死后灵魂寄居的地方更是重金打造,向后人昭示其不可一世的权威与地位。 慈禧太后,晚清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无名无分地统治了中国达半个世纪。尽管中外史学界对她褒贬不一,但对于她生前的奢靡生活,正史当中着实记载翔实。当时晚清王朝已经是风雨飘摇,国库空虚,内忧外患,国难当头,然而慈禧依旧固执自私地享受着“一顿饭够百姓穿十年衣”的奢华生活。有人算过一笔账,慈禧一天的生活费是纹银4万两,宫廷一个月的生活费就能够买两艘“吉野号”战舰。当北洋海军被打得屁滚尿流时,不知慈禧当时又作何感想。就连临死时,她也没有对她腐朽的思想进行过反思,反而恨不得把整个紫禁城都带进她的地宫。那么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准皇帝”的“地下紫禁城”是怎么构建起来的?在她入住这座地下宫殿前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呢?陵寝建成后,慈禧并不满意。原因是工程完工后,她和慈安二人的陵花费不等,也就是说在她的陵寝上花的钱少了,她感到不公平。可是人家慈安是大清门抬进来的正宫娘娘,在理论上慈禧的身份肯定要比慈安低很多,因此花在她的陵寝上的银子比慈安少了近40万两。但是,慈安陵用银266万两,慈禧陵用银227万两,两座陵合计用银500万两,这已经堪称清代帝后陵寝花费之最了。那么,两个陵寝的差异到底在哪里呢?原来慈安陵所用的木料大部分是国产楠木。另外,慈安陵还比慈禧陵多了一段神道,用意就是要和咸丰的定陵连接,说白了就是要体现出他们俩是正牌夫妻。所以慈禧就没有资格建神道,以至于她认为自己最终还是输给了慈安。不过对于慈禧来说,...
  • 大家好,我是小建。▼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个家具鉴定的终极法宝:工到料到可以说,这是一招战无不胜的宝贵法则,它运用的是“工”和“料”两者的关系互推来进行考察和验证,应该说准确率很高。但是在以前我们并没有经常提及,这是因为这一招特别具有杀伤力,仅仅适用于高手过招的时候使用,如果初入门就习此大法,很容易走火入魔。但要说明的是,“工到料到”并不是什么旁门左道,而是无数藏家在实践中历练出的精华。闲言少叙,书归正传。下面我们开始说“工到料到”。在古典家具收藏的体系内,我们虽然多次说不能“唯材质论”,但是家具的历史和拍卖的指向都不可避免地走向唯材论。这是没有办法的,现状如此,无人能改变。黄花梨、紫檀的家具就是硬通货,拍场通行证。由此,藏家对于家具材质的判断成为购买入手之前最看重的一个问题。很多藏家对于材质的执念甚至比时间上的早晚还要看重。一件半桌究竟是不是黄花梨,要比它究竟是明晚期还是清早期更加引人关注。所以现在市场上充斥着很多关于黄花梨、紫檀这些名贵硬木的鉴定要领和宝典。这些鉴定的方法从黄花梨的颜色、花纹、气味、手感、密度,甚至是通过燃烧、化学实验等等很多方面综合论述来鉴定黄花梨木材的真假,列举地清晰条理,一、二、三、四大点有条不紊。很多藏友对这些经验之谈更是津津乐道。我并不否认这些鉴定方法的可行性与真实性。只是通过这些方法还没有底气认定一件家具的真伪,怎么办?这个时候就要用到终极大招:“工到料到”。工到料到,表面上听起来,就是用一件家具的工艺水平来反推这件家具的用料。当然,工到料到是一个双向的互推思维,它的实际含金量远远大于此。用家具的工艺制作水平去求证家具的用料,这看上去是一件很不可以思议的事情,两者风马牛不相及啊,但是请别忘了中国文化的属性,它非常重视整体的呈现和每个要素的和谐。好马配好鞍,好工配好料,这也是中国人在造物上的一个逻辑。试想,如果在造物当初就选用了黄花梨、紫檀这些名贵硬...
  • 当我们在庆幸时隔百年之后,我们依旧能通过当时最先进的照相技术和印刷技术幸运地欣赏这些美丽的家具的时候,在为我们祖先的精湛技艺赞叹之余,一种莫名的悲凉同时凝结在心头......中国古典家具虽缘起于东方,而率先将其作为学科来进行研究的却是西方人。古斯塔夫· 艾克先生的《中国花梨家具图考》出版于1944年,应当说是第一本介绍中国硬木家具的专著。但是在此前20年,还有另外两本介绍中国家具的图册,同样在西方人的中国家具视野中留下了深刻影响。法国奥迪朗·罗奇(Odilon Roche)的《LES MEUBLES DE LA CHINE,1922》(《中国家具》)和莫里斯·杜邦(Maurice Dupont)的续篇《LES MEUBLES DE LA CHINE,1926》(《中国家具》),两者各收录了法、德等国收藏家约五十件明清家具藏品。无一例外,这两本书均是艾克先生《图考》一书的参考书目。Ⅰ1922年法国巴黎出版的《LES MEUBLES DE LA CHINE》一书是由法国学者奥迪朗·罗奇(Odilon Roche)编辑出版,是第一部以册页形式面世的中国明清家具的图册。收录的中国明清两代漆器、宫廷家具58款家具件件堪称经典,全部选自当年八国联军从北京故宫等地劫走的中国明清家具珍品。包括:各种箱柜21件(含两件小衣箱):其中明代10件,清早期11件(包括康熙年制2件、乾隆年制3件);桌案16件:其中明代6件,清早期10件(包括康熙年制5件);罗汉床2件:均为清早期制品,其中康熙年制1件;椅子11件(含一件宝座):其中明代2件,清康熙年制6件,雍正年制1件,乾隆年制2件;鼓墩凳3件:均为清早期康熙年制;灯台1件:清早期康熙年制;花几2件:明代1件,清乾隆年制1件;大屏风隔断2套:其中明代1套,清康熙年制造1套。目前这些家具除已知部分散落...
Copyright ©2018 - 2019 江苏雅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