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日,修订版《红木》国标实施。国标,以何为标,又以什么为准?你或许知道原来的33种与现行29种的区别,但是每种木材的边界在哪里?你或许可以在宏观状态下辨识黄花梨和红酸枝,但是每一种木材在微观状态下又是怎样的?今天,我们一起跟随中国林科院研究员姜笑梅先生的步伐,走进林科院木材标本馆,探访《红木》国标从制定到修订的幕后故事。姜笑梅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原木材性质研究室主任。木材解剖学家,致力于木材解剖及超微构造研究。若问当下谁最了解《红木》国标,无疑是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研究员姜笑梅。2000年标准颁布时,她同杨家驹先生都是主要起草人,而今她又是《红木》国标修订版的技术顾问。初见姜笑梅是在海淀区的中国林科院,六月份的北京,天气还不是很灼热,树木已然枝叶葱郁,一切显得刚刚好,一件黑底花纹上衣,卡其色裤子,灰白相间的烫发,一副眼镜正好落在脸上,显得精神而干练。研习君喜欢用“先生”二字来称呼姜笑梅老师,因为总觉得“教授”略显平淡些,而“先生”这两个字是一种纯粹的学术崇拜与人格魅力的吸引。姜笑梅先生所供职的单位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以下简称中国林科院木材所),而木材所中蕴藏着一座几代人辛勤耕耘的宝库——木材标本馆。也正是由于木材标本馆的丰富馆藏,成为负责制修订国家标准GB/T 18107《红木》、GB/T 16734-1997《中国主要木材名称》、GB/T 18513-2001《中国主要进口木材名称》、林业行业标准LY/T 2904-2017《沉香》的主要单位。▲姜笑梅先生讲解馆藏情况及馆藏木材林科院木材标本馆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28年成立的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与1939年成立的中央工业试验研究所西南木材试验研究室,通过90的积累与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中国林科院已建成中国排名首位、亚洲排名第二的木材标本馆,名列世界13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