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习社
选择城市
价格: —— 查询 仅显示有货
江苏雅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 在中国的工艺美术中,以匠人的名字来命名工艺名称或是器物名称的情况极少见到,最为知名的便是以明末玉雕大师陆子岡命名的“子冈牌”。而同样起源于明代用于木制家具及漆器制品上的一种传统工艺,也是以制作工匠的名字来命名的,称为“周制”。相比于用这个姓周的匠人命名的名字来说,人们可能对它后来的名字更为熟知,它就是百宝嵌。“周制”,也许大家还并不知道具体是指哪一类器物,明清以后,工艺界逐渐舍弃了“周制”的叫法,而以相对通俗易懂的“百宝嵌”替代。其实“周制”即是“百宝嵌”,这种曾经风行一时的特殊工艺以工匠名字命名,这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是极为少见的。“周制”起源于明代嘉靖年间,发展到清代中期,已经成为当时硬木家具最风行的一种装饰工艺。诸如紫檀、黄花梨等名贵家具,或是漆器,有相当一部分都采用“百宝嵌”工艺,以突显器物制作之奢华,色彩之缤纷,视觉之华丽。百宝嵌以其五光十色,富丽堂皇的工艺特征受到宫廷权贵们的推崇。我们目前所了解的“周制”工艺,记载较为详细的属于清代乾隆年间学者钱泳的《履园丛话》,其中有明确记载:周制之法,惟扬州有之。明末有周姓者,始创此法,故名周制。其法以金、银、宝石、珍珠、珊瑚、碧玉、翡翠、水晶、玛瑙、玳瑁、砗磲、青金、绿松、螺钿、象牙、蜜蜡、沉香等为之,雕成山水、人物、树木、楼台、花卉、翎毛,嵌于檀、梨、漆器之上。大而屏风、桌椅、窗格、书架,小则笔床、茶具、砚匣、书箱。五色陆离,难以形容,真古来未有之奇玩也。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得出几个重要信息:(1)“周制”具有地域性,只有当时的扬州才有。(2)“周制”是明末周姓者开创的,但具体名字却未曾说明。(这也导致后世对百宝嵌创造者姓名的多种写法,如“周翥”、“周柱”、“周筑”等)(3)可以了解当时用于周制镶嵌制作的材质、图案及器物。(4)“周制”器物的种类大小皆有。(5)“周制”器物色泽异常丰富华丽,前世从未出现这类作品。可以说,...
  • 纵观中国古代史,能担起“风雅”二字的大概只有宋朝,摆果闻香就诞生在这个风雅王朝之中。摆果闻香,顾名思义,就是摆放果子以生芳香。中国人是一个特别爱闻香的民族,除了历史悠久的焚香体系以及香花之外,宋代以来特别是明清,摆果闻香的风气特别兴盛。可供闻香的果子大多属于芸香科柑橘属的橙、柑之类,宋代便有直接用橙子充当薰帐闻果的做法,宋词常见诸如“红绡帐里橙犹在”、“曲屏深幔绿橙香”、“梦回橙在屏风曲”之类的描写。清代熊荣有“清香夜满芙蓉帐,笑买新橙置枕函”之句,并称“九、十月间新橙,闺人竞市数十枚,堆盘列案,以当清供。余布枕席”。可见直到清代还有堆放新橙清供,或放在枕头中的匣子里增添香气的做法。| 帐前大盘堆放香橼,并有一瓶岁寒清供 | 不过大约也是在宋代,同属柑橘属的枸橼,即香橼[yuán],因其强烈的芳香,逐渐脱颖而出成为闻果的主力军。 香橼卵球形,形如小瓜,柠檬黄色或淡绿色,果皮粗厚凹凸不平,但香气浓郁,甚至可以当做熏衣的材料之一。 宋《武林旧事》罗列临安市售的“小经纪”中便有“香橼络儿”、“香橼坐子”,所谓香橼络儿,大约是用丝线将香橼编结以供居室、帐中悬挂。类似的做法在《儒林外史》里可以见到,“枕头边放着薰笼,床面前一架几十个香橼结成一个流苏”。总之,宋代以来,香橼是在床帐里常见的一种东西,中国人往往是在一种淡淡的橙香味中入眠的。| 《燕寝怡情图》大盘堆放佛手十数只 |香橼还有一种经过长期人工选育栽培出来的变种,就是鼎鼎大名的“佛手”。佛手最大的特点,就是长形的果实或分裂如拳,或张开如指,玲珑可爱。果皮极厚,瓤少难食,但香气不输香橼,甚至更甚。佛手除了闻香,还兼具观赏把玩的功能,所以就和香橼一起成为闻果的主要来源。 到了明清,特别是明中期之后,陈设佛手、香橼等闻果的风气越来越兴盛,甚至有部分取代焚香的势头。| 清乾隆 ...
  • 文 / 明清家具研习社家具恒久远,经典永流传。今天我们说那把卖出近7000万的——“第一把交椅”。在2010年12月12日南京正大的拍卖会上,被业界称为“第一把交椅”的宫廷御制明代黄花梨交椅,在北京拍出了6150万元,加上佣金后总金额6944万元,创下历史上黄花梨椅拍卖的最高价。▲2010年南京正大秋拍 明黄花梨交椅 6944万人民币▲2010年南京正大宫廷御制古典家具文房清供专场拍卖会现场,黄花梨教父杨波正在研究“第一把交椅”不禁令所有人都发问:一把交椅凭什么能卖出近7000万的天价?且听研习君一一道来:在封建社会时期,座椅都是有等级之分的,不同阶级的坐的是不同的椅子,地位等级最高的是宝座,其次就应该说是交椅。 宝座之所以等级高是因为它多放在一些庙宇殿堂里头,带有很强烈的礼器特征。而交椅等级很高,则是因为它的历史来源很古老,本身就带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内涵,在民间老百姓中也有“第一把交椅”的说法。 交椅,因其交椅下身椅足呈交叉状,故名。据资料考证,起源于古代的马扎。▲马扎 马扎也称马闸或交杌,其模样同我们今天见到的小凳子相似,“杌”就是凳子,如今宁波人将小凳子称为“杌子”或“小杌子”。▲胡床 汉人的马扎又源自北方少数民族的“胡床”,大约在汉代传入。后来胡床经过发展演变,在唐代产生了交椅,五代时逐渐发展起来,而大量出现在宋代。 宋代时交椅有多种,有金交椅、银交椅等。目前虽未发现当时的实物,但在宋人绘画中可见其形象。▲《蕉荫击球图》画中有两小儿在击球戏耍,其后一妇人倚靠长桌,身后就是一把圆后背交椅。 交椅因其两腿交叉,交接点做轴可以折迭的特点,极适合游牧民族的生活需要。传入中原后,在上层社会中颇受赏识。富户人家不但居室必备,而且出行时也多携带这种交椅。▲明 黄花梨木有踏床交杌(折叠状态)折叠式的坐具本非中土之物,交椅能在...
  • 历史上宁波是我国传统家具的重要产地之一,至明清时期,以宁波为中心的浙东地区家具形成了鲜明的地方风格,称宁式家具。宁式家具又称“甬式家具”、“宁波传统家具”、“宁波作家具”等,作为宁波文化的一个典型,体现了属于宁波独特的地方风格。▲清末民初 朱金木雕宁波花轿 150×90×275cm 浙江博物馆藏 — 1 —走进“宁式”宁式家具是地域文化在家具上的物化反映,它依存于宁式地域文化而存在,其地域文化具有历史的传承性和延续性。早在河姆渡时期,宁波的先民就已经利用生漆作为木质器物的装饰涂料,创造出我国最早的漆器。▲河姆渡出土的漆碗唐宋时期以“明(州)式家具”而名扬一时,留下了明州人“坐倚子”的记载(《头陀亲王入唐略记》)。到了五代和宋,高型家具已经得到了发展和定型,宁波鄞县东钱湖绿野岙宋代石椅”石杌子”即是实物例证。▲南宋石椅·鄞县东钱湖绿野岙石椅的背、面和椅前垂足处脚踏,都被雕成平整光面,连为一体,像是现在舞台上京剧演戏中盖上椅披的椅子。从侧面看,椅背、座面到脚踏,形成三个90度折角,如三个石阶,拾级而上。工匠把方整石块的两侧,向内錾凿,两边斜削形如宝剑的剑脊线,成为独一无二的宁式特色,并开创了宁式家具装饰风格的先河。▲英国驻甬领事馆领事阿查理相册中的甬作家具照片之一,约摄于1874年直到明清时期,宁波的朱金木雕、泥金彩漆、金银彩绣以及砖雕、黄杨木雕、竹雕、牙雕(即现在老一辈人说的“三金四雕”)等传统工艺已趋成熟。宁波位于中国海岸线中段,内河与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相接,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1880s 清末宁波地区长期的对外贸易交流中,海上贸易所得货品(包括大量的珍贵木材)得以运至中国,丰富了宁波家具的用材,促进了宁式家具的发展。工艺美术性质装饰的宁式家具宁波地区在明清时期,雕、嵌、漆等行业非常发达,创造出不同其他地方工艺美术特色。随...
Copyright ©2018 - 2019 江苏雅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