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不可救药的古典家具控↑

重拾青春记忆
文 | 明清家具研习社
1998年一部席卷中国电视荧屏的清宫戏开播
此后的五年时间里先后推出了第二部、第三部
并成为迄今为止重播次数最多的经典电视剧之一
它是“感谢天,感谢地,感谢命运让我们相遇”的
《还珠格格》
▼

作为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的作品
《还珠格格》开启了中国内地的荧屏偶像时代
捧红了一批格格们的同时
格格寝宫漱芳斋也跟着一路被人们熟知
然而现存的文献资料表明
漱芳斋从来没有住过格格
而是乾隆的“贵宾接待室”
Ⅰ

“漱芳斋”是清雍正朝时为乾西五所之头所
是皇子皇孙们居住之地
雍正五年是为宝亲王的弘历
(即后来的乾隆皇帝)
以乾西二所为洞房迎娶了富察氏
(就是后来的孝贤皇后)
弘历继位后将乾西五所进行了改建
头所为漱芳斋
二所谓重华宫
三所为重华宫厨房
四、五所改建福宫花园
▼

(漱芳斋东院门入口)
漱芳斋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
黄琉璃瓦歇山顶
有穿堂与后殿相连
整组建筑呈“工”字型
(自乾隆朝以来清朝的诸多嫔妃都曾于此处看戏作乐)
▼


(漱芳斋内的游廊)
此处室内器具之精美、宝物之丰盈
在紫禁城里也是鲜见的
先来一睹漱芳斋前殿西次间
▼

1.紫檀边框鸡翅木山水人物挂屏
2.紫檀边框鸡翅木山水人物挂屏
3.粉彩九桃天球瓶
4.紫檀木嵌螺钿群仙祝寿钟
5.粉彩九桃天球瓶
前殿东次间内多宝格里的珍品也达百余件之多
这些瑰宝随器形大小分别置放在红木多宝格内
装饰着整整一面进深三间的东山墙
▼

Ⅱ
揭秘故宫博物院的招牌接待室
可以用三维透视的方法表现它室内空间的分隔情况
漱芳斋前殿明间与次间
使用雕刻精致的金丝楠木落地花罩相分隔
每一槽花罩都曾经是故宫出版物中屡屡矜夸的作品
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斋内明间的三槽花罩
▼

(漱芳斋前殿西次间)
进入斋中正对的一槽花罩是一种抽象图案的天然罩
左右两侧花罩雕刻的是象征着荣华富贵的牡丹
此三者算是众所周知的漱芳斋的“招牌”
频繁在一切介绍漱芳斋的图册中露脸
但是清中晚期的样式雷图可以证实
直到清末光绪年改造之前
它们根本没有登场亮相
▼

招牌不再是那么“正宗”的招牌
漱芳斋反倒更显得神秘
(现在还没有人能拿出白纸黑字的清宫档案
来证明提到的样式雷图到底画于什么时候)
在前殿明间北侧的金丝楠木花罩后面便是穿堂了
▼

穿过穿堂便是漱芳斋后殿了
后殿面阔五间曾有匾额为
“金昭玉粹”
殿内西梢间修亭式小戏台一座
额曰“风雅存”
前檐左右柱上各悬古琴形木制楹联曰
“自喜轩窗无俗韵,聊将山水寄清音”
▼

(漱芳斋后殿室内小戏台)
台后开小门与西耳房相通
殿之东室额曰“高云情”
与小戏台相对
为侍宴观戏之处
▼

(漱芳斋后殿东间“高云情”内景)
这里曾是乾隆皇帝侍奉母后进膳的地方
每岁新正乾隆皇帝都要在此处侍奉母亲进早膳
遇万寿节、圣寿节、中元节和除夕
皇帝也此侍奉母亲进午膳
这种以“仁”、“孝”治国的儒家思想
体现在殿内正中置放的大型三开屏风上
▼

(紫檀木乾隆书宝座屏风)
金粉髹漆的乾隆御笔再配上牢固的紫檀底座
挺拔的紫檀屏风和威严的紫檀蟠龙宝座
把不可一世的正统思想表露无遗
(紫檀凝重的色泽和屏风稳重的造型,向每一位参观者
展示了那个时代正统思想不可动摇的坚定性)
Ⅲ
漱芳斋里边“静憩轩”是最引人入胜的
这里曾经是乾隆皇帝的书房
有楹联曰
“由旧典时代式其永无愆,思庶政惟和不敢自逸”
有趣的是一生一世都是自视甚高的乾隆帝继位后曾戏题此轩
“舍是读书舍,人非读书人”
流露出了他人生中罕见的幽默
▼

(“静憩轩”即前殿东次间)
然而谁也不曾想到机关就设在这富丽堂皇之中
在多宝格的左下方有放置珍宝的几个格子
这个格子有看不起眼双层框儿
这框架是可移动的
一经移动一道暗门便出现了
过暗道便是室外小竹林
(暗道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


(是不是已经目不暇接了)
提一个问题考一考眼力
漱芳斋前殿东间多宝格有何卓异之处呢?
答案在多宝格上偏左的暗门
这里是静憩轩的入口
(或者也正是唤作静憩轩的原因)
IV
看戏是宫中的主要娱乐活动
清代的大部分皇帝都是戏曲爱好者
每逢典礼庆贺、良辰吉日都要在宫内演戏
▼

(漱芳斋院内的戏台)
上演的剧目也多为传统的固定的剧目
▼
除夕演“升平除岁”
上元节演“万花向荣”“升平宝筏”
中元节演“佛旨渡魔”
端午节演“玉女献盆”
皇帝和皇太后生日则演“四海升平”、“万寿无疆”等
▼

(漱芳斋院内的戏台)
漱芳斋作为重华宫宴集演戏之所
戏台高有三尺周柱边环以绿柱朱拦
正面重檐之间高悬绿地金字匾额
上书“升平叶庆”四字楷书
此为“用戏曲贺盛世”的意思
▼

匾额下两边楹联为
“日丽瑶台寰宇休明传鼓吹,风情玉漏万方欢乐入歌谣”
(以内容和文风看此匾联为光绪时所书,字体与外东路光绪御笔匾联一致)
戏台的台面是木制
为了音响效果木板下有四眼水井
使音乐共振和谐、唱腔回旋委婉
戏台上方彩绘着蓝底白云团
正中顶棚为活板铺就
演天宫戏时扮演神仙的演员可由此乘祥云下降人间
(想来“群仙祝寿”“四海升平”之类的戏此处是一定没少演了)
▼

(漱芳斋戏台顶部天花)
戏楼面阔进深各三间
与北面的正殿和东西配殿构成了独立的院落
戏台正对着漱芳斋正点的门口内外
自然是至尊至贵看戏时的坐处了
据说为了这个至尊至贵的坐北朝南
帝后们宁可牺牲了视觉效果
逆光看戏
▼

演员们在南边唱念做打
帝后们在北边往南面看
再赶上个“日丽瑶台”的艳阳天
眼睛累是肯定的了
(怪不得至今戏迷们还爱眯缝着眼睛听戏而不是看戏,可能就是滥觞于此)
演戏的时间一般是卯正或辰初
(相当于现在的早晨六点至七点开戏)
未正或申正散戏
(相当于现在的下午二点至四点)
1922年溥仪大婚时
奉召入宫演戏的京剧大师梅兰芳曾说
“宫里的事儿真特别,娶媳妇是在夜里娶,
唱戏可是在早晨开锣下午散。”
▼

梅兰芳在漱芳斋连演了三天戏
花费白银三万余两
当时的名角如杨小楼、马连良、李万春等都被请上了漱芳斋舞台
遥想当年这儿便是锣鼓喧天、富贵如云的歌舞场了
漱芳斋内最后一次演出是在民国二十年夏
当时某学术团体招待外宾
借用戏台请名旦尚小云等演出了一台
《游园惊梦》
V
漱芳斋建成之后
乾隆皇帝把“书福颁赐”仪式移至此处举行
自1737年开始选定每年腊月初一为书福吉日
大臣们皆已得到皇帝赏赐的福字为荣
据《清稗类钞》记载
▼

户部尚书王际华在宫中入值多年,每年于除夕得赐福共得福字二十四张,他将这些福字悬于书房,并将书房命名为“二十四福堂”
▼
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后漱芳斋被辟为贵宾接待室
使用多是聚集在室内开会或是于院中廊下看演出
目前漱芳斋建筑及内装修均完好
为故宫博物院贵宾接待处
用于国家领导及外国首脑参观故宫时休息
▼

漱芳斋里并没有住过“格格”
但舞台上的浓墨重彩远比小儿女的宫廷戏
要精彩得多也沉重得多
说了这么多
满满的都是青春的回忆
令人不由得回想起当年的情景
让我们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