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2
-
11
-
13
责任编辑:
雅然文化
两千多年来,隐逸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文人修身养性、超越世俗的理想境界。隐逸文化一直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在中国历代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显现,文人士大夫将其作为人生的理想追求,以此来表达避世遁隐的愿望,在自然山水的滋养中,获得精神的自由和超逸的生活方式。明代文人,尤其是晚明的文人,对于正统的儒学以及经邦济世的入世价值观的反叛格外强烈,或是参禅礼佛,或是寄情山水,或是筑造园林,或是纵情歌舞。明 周臣春泉小隐图卷 故宫博物院藏隐于林入仕庙堂还是归隐江湖,历来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面临的两难抉择。自古以来,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浮三江、泛五湖,扁舟垂钓,不在得鱼,乐在烟波,恣情山水。在隐逸文化中,尤其以这种“渔隐模式最为普遍。明崇祯 《韩希孟宋元名迹册·花溪渔隐图 》 故宫博物院藏“渔隐”的由来,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文学《庄子·渔父》《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是一位淡泊脱俗的渔隐老者,他劝告屈原要明哲保身,才不会走到被流放的地步。“渔隐”的意象元素当然先是离不开水的,老子在《道德经》中有言:“上善若水”。在道家的思想观念中,水看似是最柔弱但又最无坚不摧的,它可以“水滴穿石”,它海纳百川、滋润万物。明 文伯仁《花谿渔隐图轴》 上海博物馆藏道家强调了水这种以柔克刚、谦逊沉静的品行,其隐含的文化就是道家的理想追求,象征着美好的人性品质,即像水一样顺应当下的形式,滋润万物、造福众生的同时还能与世无争。其次,第二个元素则是扁舟,无论是在山水画中还是文学等艺术文化形式中,扁舟都逐渐从一个实用的交通工具进而演变为一个承载思想感情的载体。明 象牙刻山水笔筒 故宫博物院藏它是艺术创造者备受青睐的一个意象表达符号,驾着一叶扁舟,在船上与朋友举起杯盏相互敬酒。“渔隐”文化中的“渔父”是最重要的形成元素。这里所说的“渔父”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