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3 - 04 - 22
责任编辑: 雅然文化
...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谷雨时节,甘霖降落,雨生百谷。一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戴胜将于桑,其三候生机盎然,还有牡丹、荼靡与楝花与三番花信。俗语常言:“谷雨三朝看牡丹。”牡丹是中华传统名花,我国也是牡丹的起源和演化中心。最初的时候,牡丹还被称为木芍药。宋 《牡丹图》 故宫博物院藏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但唯有牡丹被奉为“花王”。这是因为它姿态雍容、色彩丰富、香而不酽,真可谓是“国色天香”。刘禹锡就曾写过一首赞美牡丹的诗,很好地解答了为何牡丹才是“花王”: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宋 《十八学士图·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关于牡丹,我们最为熟知的传说莫过于一代女皇武则天与牡丹的故事,天寒地冻时节,武则天却下令命百花齐放以显示皇威,百花之中唯有牡丹不为所动,牡丹也因此被贬到洛阳,或许这就是洛阳牡丹尤盛的原因。这一传说也代表了人们对牡丹品格的认知——它冰清玉洁,不畏强权,美得浓艳逼人,傲得凛冽坦荡,所以被叫做“万万花中第一流”。清 蒲华《牡丹图》 上海博物馆藏其实据学者考证,牡丹最早是作为药物被认知的,三国时期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中就已经提到了“牡丹”的名字,《太平御览》中甚至还说牡丹和春秋时期的范蠡有关系。而用于观赏的牡丹栽培则很可能在唐以前就已经实现,宋代文言传奇小说《海山记》有言:“隋炀帝辟地二百里为西苑,诰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箱牡丹。”但小说毕竟只是小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人笔下已经有了不少关于观赏牡丹的记载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宫女头上戴的、扇子上画的,都是牡丹。《开元天宝遗事》中,牡丹花和杨贵妃更是关系匪浅。唐 周昉《簪花仕女图》 辽宁省博物馆藏玄宗和杨贵妃在华清宫时宿酒初醒,就同赏木芍药,这个木芍药其实就是牡丹花。唐玄宗还折了一枝让杨贵妃嗅闻,称其为“醒酒花”。再则,杨...
发布时间: 2023 - 04 - 16
责任编辑: 雅然文化
...


大师领读古代民间木工营造专著折桌式框一寸三分厚,二寸二分大,除框脚高二尺三寸七分正。方圆一寸六分大,下要梢去些。豹脚五寸七分长,一寸一分厚,二寸三分大,雕双线赶双钧(勾)。每脚上要二笋(榫)斗,豹脚上要二笋(榫)斗,豹脚上方稳,不会动。折桌:腿子可以折叠的桌子。下要梢去些:即桌腿下端比上端要细些的意思。豹脚:“豹”与“抱”谐音,疑“豹脚”即“抱脚”,取腿足弯转如人臂弯抱之意。本书炉座四条(圆炉、看炉、方炉、香炉),均用豹脚,而一般炉座都为弯腿。可能即三弯腿或鼓腿彭牙。黄花梨螭龙纹三弯腿炕桌双线赶双勾:起双线的卷转花纹。释条:按此为腿足可以折叠的桌子。唯本书既无图式,本条又未标明桌框的长度,故无法知道它是方桌还是长方桌。框下脚高二尺三寸七分,此下又有豹脚长五寸七分,计有腿两截。这两截究竟是都能折叠,还只是其中的一截能折叠,文字亦未言明。由于上述种种情况不明,绘制草图有困难,只得暂缺。明 黄花梨木折床 故宫博物院藏按明式家具确有可折叠的造法。1960年前后,鲁班馆张获福家具店存有浮雕花鸟纹黄花梨折叠榻长208厘米、宽155厘米、高49厘米,后为故宫博物院收购,现存库房中。榻由H形的两足支架和可对折的榻身构成。位在榻四角的四条三弯式腿足,可以折叠后卧入牙条之内。腿足用方材(8.5x8.5厘米),分两截造成。下截上端留大片榫舌,略如手掌。舌根两侧又各留长方形小榫。舌片上有两孔,上为长圆形,下为圆形。上截在朝内一角开深槽,容纳下截的舌片。槽两侧凿长方形榫眼,容纳舌片两侧的小榫。腿足上截亦有两孔,均为圆形,与下截舌片的两孔相对。上一孔为穿轴棍之用,下一孔为穿销钉之用。穿钉后可将上下两截固定。拔出穿钉后,下截腿足方可折叠,卧入牙条之内。当上下两截腿足对正合严时,舌旁小榫已插人榫眼,也起固定下截腿足的作用。如要折叠,在拔出穿钉后,还需将下截腿足拉开少许,使舌旁小榫脱出槽眼,才能卧倒。因此,...
发布时间: 2023 - 04 - 09
责任编辑: 雅然文化
...


古代的清明,可不止祭祖怀古“清明”二字,取自“气清景明、万物皆显”。作为春季的第五个节气,清明时节的春其实正到盛时草木青葱,百花竞秀,但在大多数人眼里,这似乎是一个只应该被哀愁与肃穆占据的特别日子。清 禹之鼎《春泉洗药图》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其实在古人眼中,清明的乐与哀,并非泾渭分明,祭祖扫墓与踏青娱乐这两种感情色彩截然不同的民俗,出人意料地在这一天得到了融合。一方面,早至周朝人们就有了祭祖扫墓的习俗,对祖先的这种祭祀往往还是重大的国家祀礼。上至天子,下至黎民,都会在墓前以最庄敬肃穆的态度,表达对祖先的缅怀。明 仇英《帝王道统万年图册》(汉高祖祭孔子)而我们耳熟能详的唐代杜牧《清明》诗中又提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可见此时的清明已经被披上了哀愁色彩,很可能就是因为有扫墓的习俗。清明真正被当做一个节日确定下来,其实也是在唐代。要了解清明节日的由来,还不得不提到与清明时间相近的寒食节。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纪念介子推的寒食节就已流行。而发迹于山西的李唐王朝正深受寒食节习俗影响,建立统一王朝后,唐人就在礼法制度中明确了寒食节的地位——“寒食通清明,每逢寒食,放假三日”。山西绵山介子推像而且宋词中还频频提到“寒食扫墓”一事,如“何处不青青。青青是汉茔。长亭芳草路。寒食谁家墓”随着时间推移,清明更是摇身一变,逐渐开始从节气变成了正式节日,甚至还牢牢占据了春天第一大节的位置。而清明节之所以能取代寒食节,也不仅仅是因为它吸收了寒食节的节日内涵和习俗。此外,它还同时融合了古人春季的另一大节——上巳节。作为节日的上巳节发端也远早于清明,先秦时人们已经习惯在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到河边“修禊事”去郊外踏青,这些行为往往还伴随着恋爱择偶。著名的兰亭集会就发生于上巳节。清院本《清明上河图》中到河畔踏青的仕女可以说,我们现在过的清明节融合了寒食节的清冷和上巳节的热闹,这也解释了为...
发布时间: 2023 - 03 - 26
责任编辑: 雅然文化
...


大师领读古代民间木工营造专著桌高二尺五寸,长短阔狭看按(案)面而做,中分两孔,按(案)面下抽箱,或六寸深,或五寸深。或分三孔或两孔。下踏脚方与脚一同大,一寸四分厚,高五寸。其脚方员(圆)一寸六分大,起麻櫎线。踏脚:放在桌下四足之间,可供踏脚的装置。明永乐 剔红牡丹纹脚踏 故宫博物院藏麻櫎线:线脚名称,具体形态待考。释条:按此为抽屉桌,不是一般的桌子。本书图式未见有此种抽屉桌。八仙桌高二尺五寸,长三尺三寸,大二尺四寸,脚一寸五分大。若下炉盆,下层四寸七分高,中间方员(圆)九寸八分无误。勒水三寸七分大。脚上方员(圆)二分线。桌框二寸四分大,一寸二分厚。时师依此式大小必无一误。八仙桌:明、清均指可围坐八人的方桌,一般宽、长各三尺余。故“八仙”为方桌的一种,无可置疑今此条所开尺寸乃是长方桌,疑条名有误。炉盆:当指可供取暖的炭盆。清初李渔即制暖椅,中置炭盆,见《笠翁一家言》。清 《胤禛行乐图册·围炉观书》 故宫博物院藏李渔的暖椅下层四寸七分高,中间方圆九寸八分:当指炉盆座子的尺寸。二分线:疑文字有误。如系线脚名称,可能指明式家具方形脚足常用的沿边起两道阳线的线脚,断面作形。释条:从文字看,此为桌下可以放炉盆的有束腰带马蹄足的长方桌。但何以名为八仙桌,待考。小琴桌式长二尺三寸,大一尺三寸,高二尺三寸,脚一寸八分大,下梢一寸二分大,厚一寸一分上下。琴脚(桌)①勒水二寸大,斜斗六分。或大者放长尺寸,与一字桌同。①“脚”当为“桌”之误。从全条文字看,此为有束腰、四足位在四角的小琴桌。此种琴桌,和桌面伸出足外即所谓带吊头的条案不同。带吊头的条案,足下有时有琴脚(即托子)。四足位在四角的条桌,足下未见有带琴脚的做法。故知“脚”当为“桌”之误。下梢:即下端,并有收缩的意思。琴桌腿子上端做榫并与牙条交接,故脚上端较大,为一寸八分,下端较小,为一寸二分。北京匠师称穿带一头小、一头大...
Copyright ©2018 - 2019 江苏雅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