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繁花似锦的古代艺术宝库中,有一种称为螺钿的漆工艺品,它造型工致精美,色彩华丽多变,工艺技巧独树一帜。— 1 —大漆螺钿明代黄成《髹饰录》关于“螺钿”的解释是:螺钿即螺填也。百般文图,点、抹、钩、条,总以精细密致如画为妙,又分截壳色,随彩而施缀者,光华可赏。又有片嵌者,界廓理皴皆以划文。 螺钿是我国传统家具上常用的材质,也作“螺甸”、“螺蜔”、“螺填”、“陷蚌”等。它是指用螺壳、浜壳、贝壳等软体动物的体壳加工成薄片,刻划并拼组成花草、人物、鸟兽等纹样,镶嵌于漆、木等器物表面的装饰技法。然后将其嵌入预先雕成的凹形图案内,再髹上一层光漆,之后磨平抛光使其露出钿片,就制成了色彩艳丽的嵌螺钿器物了。 关于螺钿的记载早在西周时期便有记载。可是,为何古人偏偏选用贝壳来进行装饰呢?这主要源于我国古人早期的“钱币”——贝壳。在今天的汉字当中,我们会发现,很多与钱相关的字都从“贝”字旁,比如“财”、“购”、“货”、“资”等。将作为货币的贝壳镶嵌在器物上,实则是一种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到了商周以后,由于货币形态逐渐发生了改变,开始启用各种金属造币,摆脱了贝币的形态。此时贝壳不再是社会公认的一种“价值”后,螺钿镶嵌就变成一种纯粹的美的追求。 — 2 —螺钿历史 螺钿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西周时期,螺钿工艺就被用作于漆器上。在陕西、河南、北京等地发掘的西周墓葬里都出土过镶嵌蚌泡的漆器。▲西周彩绘兽面凤鸟纹螺钿漆缶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考古工作者在玻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发掘到的西周嵌螺钿漆器。殷玮璋先生在《记北京琉璃河遗址出土的西周漆器》一文中指出:琉璃河出土的漆器和漆豆,器表镶嵌的蚌饰都经锯割或裁切成片,并磨成长方形、圆形、三角形或其它特定的形状,拼嵌出饕餮、凤鸟、圆涡等图案纹样,有的蚌片上还有划纹,符合螺钿的特定含义,确是...